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服务于世界观。物质世界是复杂的、多维的,世界观也是多元的。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对现今仍在发挥重要影响的世界观被称为主流世界观。
中医的主流世界观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论”,方法论是“取象比类”,主要关注宏观世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相互联系;西医的主流世界观源于西方古代哲学的“原子论”,方法论是“还原法”,主要关注微观世界的物质精细结构和功能。
元气论与取象比类
中医的主流世界观源于元气论。元气论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元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源。“元”是开始的意思,“气”在本源的意义上是物质性的元素。“元气未分,混沌为一”“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王充《论衡》)。《庄子·知北游》指出天地万物皆为一气所生,“通天下一气尔”。现代天文学家提出且得到广义相对论支持的宇宙形成“大爆炸”理论与之高度相似。
元气这一概念,古有不同称谓,《易经》称“太极”“精气”,《道德经》称“道”,《黄帝内经》称“精”,《难经》称“原气”。先辈对宇宙本源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形成了不同的名词与概念,至两汉时期被“元气论”所同化,故又称“元气一元论”。基于宇宙万物皆源于“元气”即“万物同源”的世界观,即宇宙万物是在源头相互连接的整体,可将“元气”理解为宇宙万物之“母体”,由此形成的宇宙万物之间是“母子”“祖孙”“兄弟姐妹”等关系,是一个“同宗同祖”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大家庭,宇宙万物和谐相处为最佳状态。而“天人合一”则是进一步提升认识的人本思想体现。因此,宇宙万物具有连(续)关(联)性、恒动(动态变化)性、整体(同源)性和宏观(系统)性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相互影响。
先辈在整体、宏观上既重视各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又重视其动态变化规律。其在研究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根据两个事物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推理方法,简捷地去揭示复杂多变事物现象背后的内在本质及其变化规律,这种“取象比类”的方法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了。《周易·系辞传》曰:“象者,像也。”指物象。具有相同物象的两个事物的关联性比没有相同物象的两个事物的关联性要强,是取象比类的理学支点。“取象”以“整体直观”为主要认知方式,是取象比类的起点。
“阴阳”规律的发现即是取象比类的结果:先辈观察太阳运动和昼夜变化产生了阴阳初始概念。温暖、明亮、向上、向外、兴奋等为阳,寒凉、黑暗、向下、向内、沉静等为阴,认为阴阳恒动而平衡为“天道”。将阴阳概念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如天为阳,地为阴;山为阳,谷为阴;南坡为阳,北坡为阴;植物地上部分为阳,地下部分为阴;同样是食物,有些食后自觉身热则为阳性食物,有些食后自觉清凉则为阴性食物,这样逐渐确认阴阳为普世规律。阴阳之间相互对立、消长、互根、转化,恒动而平衡为常态。认识到阴阳相交化生万物,“一阴一阳之谓道”。
“五行”规律的发现也是基于世界是物质的整体这一元气论世界观和取象比类方法论,其生动体现了万事万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动规律。先辈们发现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规律,用具体的自然物象及其规律描述和解释抽象命理,具有触类旁通的逻辑特色和惟妙惟肖的思维品质,将元气论的世界观演绎到了极致。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是先辈借用《易经》《尚书》《道德经》等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思想,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理论体系,注重对世间万物规律和联系的总结,解决人及其与自然之间的问题。
取象比类是有效的方法论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取象比类逐渐形成三种情况:①援物比类:如《灵枢·邪客》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②应象比类:如《素问·痹论篇》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③奇恒比类:如《素问·疏五过论篇》曰:“善为脉者,必以比类奇恒,从容知之。”基于四诊获取疾病在人体整体层面的表现,揆度恒常与奇异,诊疗疾病。试想,来源于同一个“母体”(元气)的大千世界,万物为相互关联的整体,要想了解万物之间哪些关联性强?如何关联?又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规律?等等,取象比类法应是最好的方法了。对某一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同样离不了取象比类法的应用。如观察到植物有生长化收藏五阶段变化规律后,将其类推到动物也有生长壮老已五阶段,五阶段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动植物以外的物体也都有一个类似于萌生、长大、变化、衰老、灭亡五阶段的过程,五个阶段过程有快有慢,并认为其是普世规律。
取象比类是一个感悟的过程,也称象思维或类比思维,是将复杂事物简单化的方法,更适用于描述复杂的多内涵事物的本质。如阴阳理论被引入认识复杂的人体,长期实践后认为人体“阴平阳秘”为健康态,否则乃为病。诊疗疾病时,“查色按脉,先别阴阳”,将复杂人体的疾病,简化为阴阳这一本质属性,大道至简。
取象比类法是基于元气论的世界观,直到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在面对复杂性事物时还在应用。如研究人类进化的学者,认为人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胎儿到出生的过程,模拟了人类进化过程;研究宇宙的学者认为整个宇宙可能是一个智慧宇宙,把智慧宇宙比喻成人的大脑系统;有证据表明人类遗传物质染色体是双链螺旋状结构时,联想到“阴阳”理论。
取象比类是研究具有关联性、整体性复杂世界或事物的有效方法,迄今为止,仍不过时。只要元气论不过时,取象比类就永远是有效的方法论。取类比象或许会对未来复杂事物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借鉴,为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很多命题,在未来人类科技的发展史上或许会有巨大的成就。
取象比类是把双刃剑
任何一种方法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取象比类也是如此,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助于精炼、生动地认知事物并对其开发、利用、创新。另一方面,由于将事物间的共性作为逻辑关系依据,推导作用过分强大,导致取象比类的认知功能和范围盲目扩充而滥用。如东晋葛洪《抱朴子》称:金丹为药,烧之愈久,变化愈妙,百炼不消,毕天不朽,人若服之能令人不老不死。当时不少人因此而葬命,沦为取象比类滥用的牺牲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的这一“服石”之风,历经300年才被认识到其危害。其实,为了避免取象比类的功能和范围盲目扩充,睿智的先辈设置了两个限制条件,使之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区间内运行:一是运用取象比类方法积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如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脏腑经络、药理药性等理论去认识事物;二是必须通过漫长而曲折的实践的再检验。比如用夜明砂治疗夜盲症,就来自于对蝙蝠夜视力强的取象比类推导,这要经过无数岁月的实践才能认识到。古籍中不乏一些例子,因缺乏证据和实践验证而被视为糟粕。
从中医是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脏腑经络等理论指导下的角度看,中医是理论医学;从中医在取象比类基础上必须通过实践再检验的角度讲,中医是经验医学。其实,理论与经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取象比类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宇宙万物组成的自然世界太复杂了,而人是大自然“之子”,带有大自然的全部“密码”,自身又是一个复杂的“小宇宙”,此即天人相应。人们对复杂事物的一步步了解,通过取象比类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每一次简单化都是从相对不正确向相对正确的进步,都伴随着认知的提升和疗效的提高。
自古以来,整个医学史其实是一部纠错史、试错史,人们始终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前行。人们长期“大海捞针”般地寻找与探索,沉淀下来的理论和有效方法弥足珍贵,应很好地传承,并不断发展与创新。中医的发展与创新离不开取象比类,其是认识具有关联性、恒动性、整体性、宏观性特征的物质世界和人体的重要和有效方法。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