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是东汉时期的著名医家张仲景所创,方载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历代被视为经典名方之一,传承研究和使用了两千余年而其用不衰,且代有发展。
原方由常用中药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五味药组成,捣研为散,用米汤和服,用量约为现在的6克左右,并嘱病人多饮温水,使微有汗出,每日3次。原治《伤寒杂病论》中所称的太阳病表邪未解,内传太阳膀胱之腑,水蓄下焦,形成太阳经腑同病者。后世归纳总结的功用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主治下列三类病证,一是太阳膀胱蓄水证,见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者;二是水湿内停证,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者;三是痰饮,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晕,或短气而咳者。归纳其病机为:膀胱气化受阻,水液内停,兼有外邪未解。其辨证或证治要点是: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即主药),以甘淡渗湿利水;以猪苓、茯苓为臣药(即辅助药),协助和加强利水渗湿之功;以白术、桂枝为佐药(即佐助药),一以健脾而运化水湿之邪,一以温阳化气而利水,外散风寒以解表。
两千多年来,其临床治验和论述不计其数,如有验案称:因夏月湿重,用冷水、凉药过多,致气化不利、水湿相结而致小便不利者;也有因脾失健运、气化不行、水湿阻滞,所致食欲不佳、下肢浮肿、腹胀较重者;尚有用此方治疗悬饮见胸满喘促不得卧者。此方涉及内、儿、皮肤等多种病证,均有良效。
现代临床观察,有用五苓散加减治疗肾炎、尿潴留、肾功能不全、膀胱癌,以及肝硬化腹水、胸腔积液、慢性肺心病心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眩晕、颅内压增高、特发性水肿。还有用治妇科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与婴儿腹泻、小儿鞘膜积液、小儿神经性尿频及关节腔积液、淋病合并睾丸炎、中心性视网膜炎、青光眼等多种病,均获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五苓散证实验研究也很多,特别是利尿作用、对肾功能的影响,对尿路结石的防治、对乙醇代谢的影响,以及抑菌作用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对利尿作用影响的研究中,发现服用本方后24小时尿量及钠的排泄量,比西药噻嗪类、呋塞米、乙酰唑胺等的利尿作用更强。在剂型研究中,研制了水丸、片剂、浸膏剂、颗粒剂等剂型,也使用了汤剂,但发现仍以散剂作用较好。有学者尚应用细胞学、分子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从病理、生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中医方剂学和临床应用已将其归入祛湿剂,其用将日益有所拓展。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