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潜法是基于临床的具体治法,它是两种治法的结合,是单一治法的升华。附子配磁石,可谓温潜法中之最贴切者。
温潜法的对应证候应当是:阳气不足为本,虚阳浮动为标,故应以温阳为主,潜降为辅,标本并治,方可取得预期效果。
温潜法,即温阳潜降法,是将温阳药与潜降药配伍在一起的治疗方法,简称“温潜法”。这种方法溯源于仲景,发挥于明清,而完善于祝味菊。
溯源于张仲景
温潜法一词,虽然在《伤寒杂病论》中未有明言,但书中却有具体方药的应用。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就是先例。方中桂枝与甘草甘温助阳,龙骨与牡蛎潜降逆气,两组相伍,具有温养心肾之阳,潜降相火之逆的作用。虽然它不似后世医家所用姜附那样大辛大温或磁石赭石那样镇静潜阳,但它的药效却是温潜法的滥觞。
考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其原方证均为误治而然。虽无虚阳上越之明文,但从所述症状“烦躁”“惊狂,卧起不安”等分析,均非阳旺之实证,而是由于误用火攻、烧针,迫阳上越,致使心神外浮之表现。既为虚阳上越,就应扶助阳气,故用桂枝、甘草之甘温助阳,但阳气虚在下不在上,应配以潜降之品,使其阳气安宅于下,故用龙骨、牡蛎收敛阳气。而《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是治疗虚劳病“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的名方,所用桂枝、甘草,亦为阳气虚馁而设;而龙骨、牡蛎,乃为收敛精气而投。简言之,以上三方之配伍,正如尤在泾所说,“桂枝甘草以复心阳之气,牡蛎龙骨以安烦乱之神。”(《伤寒贯珠集》)
发挥于张景岳
明代张景岳对温潜法有所发挥。他所拟制的镇阴煎就是代表,该方由附子、肉桂、熟地、牛膝、泽泻、炙甘草组成。所用温阳药附子、肉桂与仲景所用桂枝、甘草义同,但其温阳作用远远大于后者,而潜降药则用牛膝、泽泻,两味药均能引药下行,尤其牛膝之性“下行如奔”;方中熟地虽非温阳之品,但在张景岳那里却是上好的益肾潜降药,他说:“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景岳全书·本草正·上》)如此配伍,可使浮越之真阳下归于肾宅。用来治疗“阴虚于下,格阳于上,则真阳失守,血随而溢,以致大吐、大衄,六脉细脱,手足厥冷,危在顷刻而血不能止者,速宜用此,使孤阳有归,则血自安也。如治格阳喉痹上热者,当以此汤冷服。”(《景岳全书·新方八阵·热阵》)所不同的是,镇阴煎所治的是阴虚格阳证。用此方既可以使孤阳有归,又可以使阴血自安。简言之,对于阳虚血脱者,镇阴煎首当对应之。
扩大于郑钦安
清代郑钦安非常欣赏张仲景的桂枝甘草龙牡汤,他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乃调和阴阳、交通上下之方也。” (《医理真传》卷四)他用该方加附子治疗怔忡 ,“取龙牡有情之物,龙禀阳之灵,牡禀阴之灵,二物合二为一,取阴阳互根之意;加附子者,取其助真火以壮君火。君火壮而阴邪立消,怔忡自然不作矣。此方功用最多,治遗精更妙。”(引用同前)
郑钦安最具创意的是“伏火说”及其所拟的“潜阳丹”。郑氏在《医理真传》“附伏火说”篇中道,“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又道,“若附子甘草汤,附子即火也;甘草即土也。古人云:‘热不过附子,甜不过甘草’。推其极也,古人以药性之至极,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亦寓先后并补之义,亦寓相生之义,亦寓伏火之义,不可不知。”他在这个理论指导下,拟潜阳丹,该方组成有砂仁、附子、龟板、甘草。此方看似封髓丹加味,实寓附子甘草汤助阳伏火之义。砂仁辛温,可宣散中宫一切阴邪。“火无土不潜藏”,中宫安和,离宫之火才能“归气纳肾”;而龟板乃水精之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如此组方,上越之浮火有土伏之,有水灭之,有同气引之,故为治疗水不藏火之良方。
郑钦安在封髓丹下写了一首诗,以彰真意,“阴云四合日光微,转瞬真龙便欲飞;识得方名封髓意,何忧大地不春归。”此方温阳与桂枝甘草同义,而潜降之法则与龙骨牡蛎有别。龙骨牡蛎偏于镇静收敛,可使浮越之阳气潜降于下,而龟板为滋阴潜降之物,它是在滋阴的基础上潜阳于下的,由于它的滋阴作用比较突出,所以对阴虚而阳气浮越者,比较适宜。郑钦安将其适应症归纳为,“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这是由于“阴气太盛,逼出元阳”所致。
完善于祝味菊
祝味菊(1884—1951)是一位民国时期著名的医家,素有“祝附子”之称,以善用附子起沉疴而闻名于医林。
祝氏对附子的应用与他人不同。他善于将温阳药附子与镇潜药磁石配伍应用,名之曰“温潜法”。这种配伍的理念源于《内经》,祝氏说:“经云:壮火食气,是亢潜之火也,非秘藏之火也。火气潜密,是谓少火。少火生气,所以万物也,苟能秘藏,固多多益善也。”(《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又说“气虚而兴奋特甚者,宜与温潜之药,温以壮其怯,潜以平其逆,引火归源,此皆古之良法,不可因其外形之兴奋,而滥与清滋之药也。”(《伤寒质难》)
据《祝味菊医案经验集》记载,书中有内科病症77个,其中55个用了附子配磁石,占其总数的71.4%;10个妇科病症,有7个用了附子配磁石;即是儿科的麻疹、疳积,外科的疮疡、湿疹,眼科的内障,也都用了附子配磁石。可见,他对这种治法与用药是非常得心应手的。个别病症虽然没有用这样的配伍,却用了附子配龙牡或附子配羚羊角或附子配紫贝齿等,亦属温潜法范畴。
祝氏认为,附子通十二经,可升可降,为百药之长,能随所伍而异其用。而附子配磁石,即是兴奋伍镇静,具强壮之功,能抑制虚性兴奋,治神经衰弱之失眠有良效。他认为,磁石非但可以镇潜,更重要的是通过镇潜,可以使上浮之阳气归纳于肾,阳秘阴平,肾宅安和,何患之有!
祝氏是一位懂得辩证法的人,他曾说:“医学与哲学犹两轮之不可离也。以科学方法检寻病原,分析病理;以哲学观点观察证候,综合诊断。此相需而相成也。”(王云峰《祝味菊医案回忆录》)
据王云峰所述,温潜法是祝氏依据仲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而立,即用附子之温,磁石之潜。他用这种治法挽救不少危重病人。如患伤寒病之神昏谵语,常人以温热病对待,取“温病三宝”凉开之,常常偾事。祝氏则以伤寒伤阳而治,投温潜法,药用附子配磁石等,每获奇效。他说“附子兴奋,配以磁石,则鲜潜逆之患”;对于这种配伍,我们可以理解为,附子得磁石,温肾助阳而无浮越之弊;磁石得附子,潜降纳气而无泄气之虞。
温潜法是基于临床的具体治法,它是两种治法的结合,是单一治法的升华。对于那些阳气虚弱,且浮阳上越不能潜降,而见心烦躁热,神志不宁,口舌生疮,失眠多梦,甚则神昏意乱,坐卧不安,咳喘气急,肝脾肿大,中风抽搐,吐衄便血,虚损遗精等,均可考虑使用。特别是祝味菊的经验:附子配磁石,可谓温潜法中之最贴切者。两者配伍,不但可以温阳扶正,还可抑制附子的火毒,这对正确使用附子,无疑是一种捷径。其他如附子配龙骨牡蛎,附子配羚羊角,附子配牛膝,附子配枣仁,附子配知母,附子配熟地,附子配紫贝齿等,均属温潜法的范畴。
通过学习,认识到温潜法的对应证候应当是:阳气不足为本,虚阳浮动为标,故应以温阳为主,潜降为辅,标本并治,方可取得预期效果。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