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称之为牡桂,曰:“牡桂,气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生不老。”《别录》云:“心痛、胁风、温经通脉、止烦,出汗。”《本经疏证》云:“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为桂枝六大功能。”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桂枝的临床应用。其中将其用之活、之广、之妙的首推张仲景,他在《伤寒杂病论》的113方中用桂枝组方的达40方之众,超过了书中方剂数量的三分之一。通过学习张仲景对桂枝的灵活应用有以下体会。
桂枝性味、归经
桂枝味辛甘、性温、无毒。归心、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温通经脉,通阳化气。临床用于风寒表证,寒湿痹痛与经闭腹痛、痛经等症,水湿停滞所致的痰饮喘咳,以及小便不利等症。根据现代药理试验证明:桂枝能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血管,有发汗解热作用,又能促进唾液及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并能排出消化道内的积气。此外,桂枝还能缓解内脏平滑肌痉挛故能治腹痛,并有强心镇痛作用。桂枝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霍乱弧菌、沙门氏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张仲景活用桂枝
太阳中风表虚证
桂枝常与白芍同用,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作用。可用于风寒客表、营卫不和、头痛、鼻塞、恶风汗出、身发热、苔薄白、脉浮缓。如桂枝汤,方中桂枝、生姜辛温通阳,升散卫气。白芍、甘草酸甘化阴,功在增强营阴的阴敛,以制约卫阳升散太过。本方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在外有调和营卫之功,在内则有调和气血之用。并有发汗同时止汗、发汗不伤正,止汗不留邪的特点。方中有升有降、有散有收、有动有静,刚柔相济,组合严谨,为张仲景书中第一方,后世医家称之为“群方之魁”。
风寒湿痹证
桂枝常与附子同用,如桂枝附子汤。此方有散寒袪湿的作用,可用于风寒湿邪侵袭肌肉、经脉,以寒湿为胜,有骨节疼痛、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等症状。方中重用桂枝以袪在表之风邪;配附子温经助阳,除在经之寒湿,配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使风湿之邪仍从外而解。
痰饮内停证
桂枝常与茯苓、白术、甘草同用,如苓桂术甘汤。此方有温化痰饮的作用,常用于痰饮内停,目眩心悸、胸脘痞满、气短而咳。方中茯苓、桂枝为主药,白术、甘草为辅助药。茯苓在方中的作用有四个:一是甘淡利水消阴邪;二是宁心安神以定志,三是助肺行制节之令通利三焦,四是健脾固堤以防水泛。桂枝在方中的作用有三个:一是通阳以消阴,二是下气以制冲,三是补心以制水。茯苓、桂枝共为方中之主药。若方中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化气以行津;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利水以伐阴。至于白术则可协助茯苓补脾以制水,甘草配桂枝扶心阳以降逆。
胃虚寒疼痛
桂枝与白芍、甘草同用还可用于治疗内伤杂病,如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之功效,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方中桂枝温阳气,祛寒邪,白芍酸甘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甘草、大枣、饴糖配桂枝甘温助阳,布散脾运精微,畅利全身阳气,有“取中治,贯四旁”之意。
张仲景活用桂枝治疗诸多痛症。此外其在组方时还特别注意药物的用量,有的药味相同,用量不同,主治却大不相同,表现在桂枝的应用有以下两个方面。
(1)桂枝附子汤与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两方生姜、大枣、甘草的用量完全相同,仅仅是桂枝与附子的用量有异。桂枝去白芍加附子汤,用桂枝三两,炮附子一枚,功效温复阳气,增强卫外功能。主治误下后阳气受损的卫外不固证。而桂枝附子汤,桂枝用量增至四两,炮附子重至三枚,其温通的力量更强,功效温经散寒,袪风除湿,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等。
(2)桂枝汤、桂枝加桂汤
桂枝汤是由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白芍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组成,功效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主要用于太阳病表虚症。而桂枝加桂汤,则在桂枝汤中加大桂枝的用量为五两,功效温阳平冲,主治烧针迫汗后心阳虚,有气从少腹上冲心的症状。方中重用桂枝配甘草,更佐生姜、大枣,辛甘合化,温通心阳,平冲降逆,用白芍配甘草酸甘化阴,共凑调和阴阳、平冲降逆。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的学习可以认识到,张仲景应用桂枝范围很广,且十分灵活,值得深入研究与应用。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