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张睿曾作《药引论》专篇,指出“古人用汤,必须置引”。可见药引在临床之常用,《串雅内编》指出:“外感葱白汤下,内伤米汤下,痰病姜汤下,火病白水下,余可类推”,有者甚至一方数引,随证应用,其在处方中的作用实有画龙点睛之妙。也体现了中医文化之博大精深。
古今汤方何止千万,药引无穷,加之历代医家各有发挥。药引之用临床最常见者如生姜、大枣、黄酒、童便、葱白、饴糖、冰糖、粳米、核桃仁、猪蹄等。如桂枝汤用姜枣为引,常配主药以调和营卫,共建奇功。生化汤以黄酒、童便为引,增加祛瘀生新之力。外感风寒解表药用生姜、葱白以增加解表发汗之功。补益剂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也常配伍生姜、大枣以助益气之效。脾胃虚弱者以饴糖为引以温养脾胃如小建中汤,阴虚者加冰糖以图酸甘化阴如益胃汤。产后乳汁不足加用猪蹄为引以通乳汁如《傅青主女科》通乳丹。综上所述,药引为临床医者,长期实践所证明其有良好的作,也贯穿了中医随证用药的学术思想。
需要说明的是,“药引子”包含“引经药”或“调和药”的作用。“引经药”乃“引经报使”之意,《本草纲目》载有:“十二经引经药”,而“调和药”则意在缓和主药之峻烈常作为使药应用,如甘草调和诸药,“药引子”有时有引经之意,也可用于调和或针对病之寒热虚实之性灵机取用,使其相宜相求,有相得益彰之效。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