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曾治一患者,男,60岁,阵发性血压增高,最高可达230/131mmHg,心率90~100次/分左右。近日因旅途劳累、心情紧张病情发作。刻下症: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耳内轰鸣作响,听不清声音,心中昏瞆,两腿发软,诊其脉弦,并有结代之象,舌体胖大,白腻微黄舌苔,血压230/130mmHg。心电图为窦性心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ST抬高,心外膜下心肌损伤,符合前壁心肌缺血。辨证:平素心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阳升动而无制上冲巅顶而致清阳闭塞,出现七窍闭阻,故有头目眩晕,心慌等症。治宜平肝潜阳,养血滋阴,清心开窍。急针百合、四神聪、内关、劳宫、人中、太溪、涌泉,针20分钟后,血压降至160/80mmHg。症状大减,并配中药:制黄芪、生晒参、天麻、钩藤、石决明、草决明、川膝、寄生、瓜蒌、薤白、石菖蒲、丹参、川芎、黄芩、炙甘草,七剂。服药后效果明显。二诊,血压140/90mmHg,症状大有好转,继用前方加减。
去爪法
是指针刺去病,如同除掉多余的爪甲一样。以治疗阴囊积液。去爪针灸所治疗病证,多为外观形态之病,如腰脊是人体关节,支撑人体仰俯活动,下肢和足胫部支持人体行走,站立;阴茎是生育繁殖器官,有交媾排精的功能,也是精液输出的通道。如有饮食不节,喜怒不制的情绪变化,引起津液瘀滞而内溢,津液留积于阴囊中,水道闭塞不通,就会形成阴囊水肿而日益增大,由于阴囊肿大,水肿而影响四肢腰脊活动,身体难以前俯后仰,不能迈步走路。这种病是由于水液环流障碍,水凝蓄于内,上气不能通畅,下面又不能从小便排出而致水停阴囊,形成阴囊水肿。
治疗应“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即用铍针放水。铍针就是治疗这类外形显露,不能藏匿的病症,因而常常用于不可掩蔽的阴囊水肿,放出蓄积的水,就如同去掉多余的指甲一样,所以此针法就叫“去爪法”。铍石即铍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九针论述,即先秦时期的九种针具,“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寸半”,“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后人称为剑头针,为切开痈脓割治的外科用具,此用以切开阴囊以放阴囊中的积水。笔者虽未用过,但认为符合临床实用。
彻衣法
即针灸退热如脱掉衣服那样快捷。其病机是由于阴虚内热,阳胜外热,内外热相搏而出现高热,其症状为身热如怀炭火之熏烤,畏怕棉帛衣接触身体,由于内热盛腠理闭塞,津液熏灼,而出现舌焦唇槁,肌肤干燥,喉咙干燥。
治疗可“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即此法退热除病,其奏效之快捷比脱衣还快。称为“彻衣”的俞穴有三个:一是天府,为手太阴肺经穴,直刺0.5~0.8寸。具宣发肺气,清肺凉血作用。治疗突然高热而致口、鼻出血之热症。二是大杼,为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少阳经之会穴。功用:清热解表,宣肺止咳。主治:发热咳嗽,喉痹,颈项肩胛疼痛。三是中膂,为足太阳膀胱经,具有通降肠府,益肾健腰,祛寒功用。此三穴均有清热作用。阳盛外热再加大椎,为治外感高热要穴,兼有止咳定喘功用;开肺气宣发腠理加合谷,既可宣肺治外热,又可养阴治内热;高热持续不退加曲池,具有清热消肿,散风退热作用。这种针刺退热法确实可快速退热。中药选择麻杏石甘汤加减;或清营汤加减及或安宫牛黄丸,清开灵等疗效卓著。
解惑法
即快捷解除迷惑的针法。由于中风后气血偏颇,有属实也有属虚,因而肢体偏轻或偏重,四肢不得屈伸,身体也摇摆倾斜,不能宛转俯伏,甚则有神志丧失,意识模糊,不能辨认方向,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