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爱竹,许多的文人墨客都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魏氏春秋》载:“嵇康与陈留阮籍、河内山涛、河南向秀、籍兄子咸、琅琊王戎、沛人刘伶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称竹林七贤”,七人是魏晋时期文人的代表。今有中药竹林七贤,是竹子身上不同的入药部分,虽是一母所生,但药性却有不同。
竹叶 竹叶具有清心利尿的作用。《药品化义》载:“竹叶,清香透心,微苦凉热,气味俱清。经曰:治温以清,专清心气,味淡利窍,使心经热血分解。主治暑热消渴,胸中热痰,伤寒虚烦,咳逆喘促,皆为良剂也。”《本草纲目》记载:“淡竹叶气味辛平,大寒,无毒;主治心烦、尿赤、小便不利等。苦竹叶气味苦冷、无毒;主治口疮、目痛、失眠、中风等。”
竹叶还常用于作药粥。据清代曹庭栋名医所编的《老老恒言》记载:“竹叶解渴除烦,中暑者宜用竹叶一握,山桅一枚,煎汤去渣下米煮粥,进一、二杯即愈”。《多能鄙事·卷回》载:“竹叶粥治老人膈上风热,目赤头痛,视而不见物。”
竹沥 竹竿劈开,经火炙,收集两端滴出的竹汁。《本草纲目》记载:“竹沥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近代药物化学分析证明:竹沥含有十多种氨基酸、葡萄糖、果糖、蔗糖以及愈伤木酚,甲酚、甲酸、乙酸等多种化学成分。药理试验证明:竹沥具有镇咳祛痰功效。
竹茹 竹茎刮去绿色皮层后,再刮取第二层之物,亦称“竹二青”。《本草纲目》记载:“淡竹茹,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呕吐,温气寒热,吐血、崩中、止肺痿,治五痔、妇女胎动。苦竹茹,主治热壅,尿血”。
竹根 竹子的根部,有清热除烦之功效。《本草纲目》载:“淡竹根煮汁服,除烦热、解丹石发热渴。苦竹根主治心肺五脏热毒气。甘竹根,安胎,止产后烦热”。
竹实 竹开花后结实如麦,皮青色,内含竹米,味甜。《本草纲目》载:“竹实通神明,轻身益气”。《本草纲目拾遗》载:“下积如神”。近代研究证明,竹实的营养成分与水稻、麦、玉米相似,除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之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是一种可开发的药膳资源。
竹菌 生于竹林中的菌类,如竹荪是生于竹林地上的一种真菌。有关它的药膳作用在《食疗本草》《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医著中均有记载。竹荪作食用菌已有悠久的历史,过去只能从野外采集,数量极有限,通常只作帝王贡品,现已进行人工栽培,其产量和质量均有显著的提高。
竹笋 竹的幼芽,不仅组织细嫩,清脆爽口、滋味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它作为药膳资源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本草纲目》《本草经》《食疗本草》《食经》《齐民要术》《唐本草》等古典名著均有记载。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