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温疫病为主要研究对象
温疫,是一种感受疫疠之毒而发生的急性热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险恶,具有强烈的传染性,能引起流行。历史上温疫多次流行,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温疫派就是在与瘟疫斗争中逐渐壮大起来的。其中有的善治火热之疫,有的善治燥热之疫,有的则善治温热相搏之疫,还有的善治疫痧。正是在对同一类疾病的治疗中,他们产生了相同的学术观点,从而形成流派。需要指出,由于传统理论及时代的局限,中医关于温热病的分类上尚有不少不尽满意的地方,故不少医家持温疫即是温病的主张,如吴又可就“温瘟不分”,指出“夫温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温热首尾一体,故又为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犹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杨栗山亦将那些毒火深重,发病急骤的热性病均称之为温病。但从他们的理法方药分析,主要是针对温疫而设的。
二、强调温疫有特殊的致病因素
他们大都否认传统的风寒外感学说,认为温疫的病因是有别于风寒署湿燥火六淫之气的“异气”、“杂气”、“戾气”、“疫气”。这种气无形可见,无象可求,无声可听,无臭可闻,且来去无定,其若无方,其至无时,人一旦触之,便能产生遍于一方、众人相同的疫情,而且或发于村落,或发于城市,也不以年岁四时为拘。这种特殊的致病因素大多从口鼻侵入人体,不象风寒始于皮毛,进入人体后,又专入某脏腑经络,专发为某病。他们还认为这种气的种类很多,不同的气会引发不同的疾病,如发颐、大头瘟、虾蟆瘟、瓜瓤瘟、疙瘩瘟所感染的气是不一样的。温疫派这种思想为临床寻找特异性的治法方药奠定了基础。
三、强调温疫有相对稳定的基本病机
就六经而言,多在阳明;就脏腑而言,多在肺胃;就性质而言,是火,是热,是毒。有时也可出现太阳经证的头痛项强,腰痛如折;出现少阳经证的胁痛耳聋、寒热口苦,但病机不在太阳与少阳。根源尚在阳明、肺胃之火热毒气,因而温疫派诸家临证每抓住这些基本病机一治到底,很少有按部就班、层层深入的治法。例如刘河间治温疫仅以汗下为大法,前三日热壮于表,用汗法,后三日热重于里,即用下法,且下之尤猛。吴又可亦以表里辨温疫的传变之机,于里证的治法论述更为详细。杨栗山认为“温病皆里证”,擅用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显而易见,温疫派诸家与同为研究温病的叶薛诸家在认识上是有较大差异的。
四、治疗以祛邪为第一要义
由于温疫传变快,病势急,毒火充斥,温疫派皆以祛邪为急务,他们认为:攻邪为上策,扶正祛邪为中策,养阴为下策,只有祛除邪气才能保住正气,故各家均擅用攻击性的疗法,如白虎汤大清气热,承气汤攻下逐邪,黄连解毒汤苦寒直折、清热解毒。实际上,以上疗法尚不是温疫家的最佳选择,按吴又可的观点,自然界一定存在着制克各种杂气的药物,“能知以物制气,一病只有一药之到病己,不烦君臣佐使品味加减之劳矣”,但是由于受无形之杂气为病,不知何物能制,“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决之”。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