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冬者,天地闭藏,水冰地坼。”冬季是万物闭藏的季节。对驾驶人来说,冬季天气寒冷,气温很低,人体的防御能力下降,如果不注意自我保健,很容易发生一些疾病,既影响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行车。那么,驾驶人在冬季该如何保健呢?
1.就餐规律,预防胃病
俗话说:“胃病患者,十有九寒。”胃病是一种畏寒的病,在冬季容易复发,胃病也是驾驶人的职业病之一。由于驾驶人就餐没规律,饱一顿饥一餐,加上行车中精神高度紧张,都会直接影响胃的功能。冬季天气也很寒冷,饭菜易凉,冷空气容易通过消化道进入胃中,直接导致胃病发作。因此,驾驶人在冬季要就餐规律,常喝暖胃的生姜红糖水,不要吃冷凉菜。
2.保暖防寒,预防感冒
俗话说:“外感风寒,百病之源。”冬季是感冒的多发季节。最新医学研究发现,感冒会严重影响脑力的运用。因此,驾驶人在冬季应注意保暖防寒,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并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去,减少被传染的几率。在患感冒,尤其是服用感冒药后一般都嗜睡,这时应避免驾驶车辆。
3.雪地开车,预防雪盲
俗话说:“大雪小雪又一年;大雪冬至雪花飞。”冬天是雪花的舞台。但是这些轻飞漫舞的美丽雪花,却很容易让驾驶人患上雪盲。形成雪盲的主要原因,是太阳光中的紫外线由雪地反射到人的眼角膜上,引起角膜损伤。驾驶人患雪盲后,眼睛畏光、流泪、有异物感、痒痛和水肿,对安全行车影响很大。因此,驾驶人在雪地开车时,应戴上可防紫外线的墨镜。
4.劳逸结合,保证睡眠
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冬季气温低,雨雪多,道路滑,驾驶人容易疲劳,加上车内温度升高易致驾驶人打瞌睡。因此,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夜间尽量不出车或少出车。如果长途行驶,最好有两人轮班,每人驾驶时间不要超过两小时。如果出现头晕、眼花、嗜睡等身体不适现象,应马上休息,待症状消除后再驾车上路。
5.注意保暖,备应急药
俗话说:“寒从脚下生。”由于人的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较少,加上脚的皮下脂肪薄,保暖性差,所以冬季在室外特别容易感到脚冷,应注意防寒保暖。现在的一些年轻驾驶人喜欢穿着单薄,从有空调的温度高的车内一旦下车,大温差很容易引发感冒。因此,“要风度不要温度”的驾驶人,要备有应急性药品。
6.勤开门窗,别太贪暖
俗话说:“若想身体安,三分饥与寒。”轻微饥饿会激发体内的潜能,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处于最佳状态;低温状态下的微寒可降低细胞代谢速度,延缓衰老。研究表明,温度越低,人体消耗越少,寿命则越长。对驾驶人来说,进入冬季后,车内的空调使用频率很高,开启内循环将促使有害气体的释放加剧。因此,在开车时,最好在使用内循环两个小时左右时调为外循环,5~10分钟就可以将内部的有害空气和外面新鲜的空气进行循环和交换。有条件的时候,最好停车开窗或开车门将空气交换,别太贪暖。
7.保护腰细,防治寒气
俗话说:“十病九寒。”寒为冬季的主气。寒邪侵入肌肤,出现表征的称为“伤寒”;寒邪直中脏腑,出现里征的称为“中寒。”驾驶人由于长时间开车,腰膝部位的活动减少,容易发生疼痛,加上冬季寒气的侵袭,更容易使腰膝受寒而发生疼痛,屈伸不利。为防止寒气袭击,必要时可戴护腰和护膝。
8.局部保暖,预防冻伤
俗话说:“风后暖,雪后寒。”雪后寒冷的天气也是冻疮形成的高峰期。有些大货车驾驶室取暖效果差,在冬季严寒气候下长时间驾车作业,容易发生冻伤。冻伤的一般原因,多是遭潮湿和冷风、接触冷物、局部血液循环障碍、饥饿疲劳、睡眠不足及服装单薄等。因此,驾车作业前应注意饮食,保证身体有足够的热量;身上衣服穿戴要轻便又保暖,并戴手套驾驶,防冻伤手指;经常下车活动身体,发现冻伤应立即急救或诊治处理。
9.食物保健,抗拒外邪
俗话说:“冬季进补,春季打虎;冬季不补,春季受苦。”冬季是四季之中人体进补的最好时节,人们应该利用这个好时节来补益身体。在冬季,利用饮食养生的方法是进补的最佳选择。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皮肤会变得干燥,有鳞屑出现,甚至使皮肤出现棘状丘疹,因而冬季适宜多吃些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猪肝、禽蛋、鱼肝油等,还可常吃芝麻、黄豆、花生等食物,它们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如亚油酸等。此外,人在冬季往往因寒冷而不适,要适当用具有御寒功效的食物进行温补和调养。
10.寒冷环境,锻炼皮肤
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意思是不管天气多冷或多热,都应坚持体育锻炼,这样才能使身体更好地获得“顺四时,适寒暑”的能力。因此,驾驶人在冬季可进行冷水浴、空气浴、日光浴、按摩等,或者坚持洗冷水脸,冷水擦身,加强皮肤的锻炼,增强皮肤适应寒冷环境的能力。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