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保健中医养生名人养生正文

袁枚的养生观

袁枚

袁枚(1716—1798年),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乾隆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侨居江宁,筑园林于小苍山,号随园。袁枚是历史上的长寿作家之一。也正因此,人们誉之为“一代文星兼寿星”。

袁枚的身体一向硬朗,从未生过大病。但他64岁那年秋天,忽然大病了一场。刚刚痊愈,他便写了一首诗,名为《病后作》。其中写道:“无端秋一疟,吾精竟消亡。揽镜不相识,栾栾瘦异常。加餐辄腹闷,多言复气伤。仿佛傅元言,欲舍形高翔。”可见,他当时病得不轻:一照镜子,瘦骨伶仃;多吃点东西,肚子发胀;多说几句话,就气喘吁吁,好像要死了一样。他忆及病前的春天,自己还身体健壮,听觉灵敏,甚至“上山不嫌高,坐夜不厌长”,不禁思绪万千。他认为,自己之所以前后判若两人,完全是因为“我羡我”,即自己贪羡于自己的健康,从而放松了保重身体的缘故。

这场大病,给了袁枚深刻的教训,他清楚地认识到:人到老年,真如枯黄的叶子、少油的灯,一定要时时刻刻爱护身体,注意保养,尤其是寒冬和酷暑,更要严防各种疾病的侵袭,确保身心健康。

袁枚康复之后,开始有计划地进行自我保健。他的养生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行乐”,即保持愉快的心情。他在《书所见》诗中写道:“人生行乐耳。所乐亦分类。但须及时行,各人自领会。”意思是,行乐的方式方法很多,各人有各人的理解和爱好。

二是劳逸结合。他在《喜老》一诗中写道:“宴客必张灯,吟诗商留稿。或栽雨后花,或铲风中草。”在《偶成》诗中除了写他“小劳”之外,还写了他的感受:“闲扫萧斋静扫蝇,修行何必定如僧!幽兰花里寻三日,只觉身轻欲上升。”在《遣怀杂诗》中,他又写道:“一笑老如此,作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惟有多吟诗。”但是,他自己一旦感到劳累,就又安安静静地睡上一觉。正如他所说:“一起百事生,一眠万事了。”

三是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他在《喜老》诗中写道:“嫫母不知丑,西施不知好,我亦将毋同,八十不知老”。在《八十自寿》中又写道:“潇洒一生无我泪,逢迎到处有人缘。桑榆晚景休嫌少,日落红霞尚满天。”尤其是在《老行》一诗中,更体现了他老当益壮、志在必得的英姿和气概。他写道:“老行万里全凭胆,吟向千峰屡掉头。总觉名山似名士,不蒙一见不甘休。”也正因此,当时有位诗人赞誉他说:“八十精神胜少年,登山足健踏云烟。”

四是研究烹饪。袁枚曾精心编著了一本专门谈吃的书,名为《随园食单》。在《随园食单》中,还专门有一节关于火候的论述。他认为,烹饪食物,关键在于掌握好火候。煎炒必须用旺火,不然,炒出来的东西就疲软;煨食必须用温火,不然,煨成的食品就干瘪;要收汤的食品,必须先用旺火,再用温火。若一直用旺火,食物就外焦里不熟。腰子、鸡蛋、之类越煮越嫩,而鲜鱼、蚶蛤等等则稍多煮就会不嫩;猪肉熟了就得起锅,这样色泽红润,而起锅稍晚就会变黑;做鱼如果起锅晚了,则“活肉”都会变“死”。烹饪时开锅盖的次数多了,做出的菜将多沫而少香;若火灭后再烧,菜将走油而失味。还说,高明厨师做出来的鱼,应该临吃时还是色白如玉,内凝而不散,这种肉是活肉;若色白如粉,松而不黏,则为死肉。

袁枚之所以健康长寿,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认准了的事便一如既往地做下去,决不受“名人效应”的影响和时俗的制约,从而又免去许多烦恼。相反,由于所做的事利人又利己,倒增添了不少快活。

他在《喜老》一诗中就写道:“何物是真吾?身在即为宝。就使再龙钟,凭人去笑倒。试问北邙山,年少埋多少。”表明了他潇洒豁达的处世态度。在《书所见》一诗结尾处,又写道:“七十苟从事,逾矩亦何妨!”这“七十”和“逾矩”,本是孔子“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中的词。原意是,圣人到了70岁,就可以随心所欲而不违反理法、规矩了。袁枚即明确表示:倘若70岁还能做些事的话,即使打破一些惯例,又有什么妨碍呢!

袁枚打破习俗后,主要做的事便是写诗,以趁有生之年为后人留下一些言志言情的诗篇,同时也籍以自慰。他在《遣怀杂诗》中谈及自己作诗时,便写道:“譬如将眠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在他部《随园诗话》中,绝大部分作品都是基于这一心理而成的。

正是:大病之后重养生,经验遍布诗篇中。“八十精神胜少年”,袁枚无愧“文星兼寿星”!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百岁教授陈鸿逵:养生重“三勤”

下一篇:革命家陈云的“五有”养生法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