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灏珠,广东新会人。心脏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属中山医院内科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在研究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电起搏和电复律治疗危重心律失常、我国人血脂水平、冠心病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和急性期中血栓形成与溶栓性机制等作出重要贡献。
对于养生,陈院士有自己的体会,是“八个一”让他受用终身。
一种适宜的体育锻炼
年轻时陈院士就很喜爱运动,还是中山医院乒乓队队员。平时上下班坚持骑自行车,每天半小时左右的运动量使得每天感觉轻松。后来有了专车接送,就感到体力下降了,坐的时间久了会感到腰酸背痛。每当这个时候他就一定要走走路,放松腰部的肌肉。
一种调节身心的业余爰好
爱好能增添生活情趣,消除工作疲劳。如阅读、文艺、音乐、体育、下棋,等等。劳逸结合,生活有紧有松对于恢复疲劳、提高生活质址有益。陈院士平时就喜欢阅读一些小说、古代诗词集等,在专业书籍之外放松放松。在阅读之余,陈院士还喜欢动笔写诗,他的诗作曾发表在《联合时报》、《院词》、《当代科学家诗文选》中。
一张笑口常开的面孔
陈院士说:“笑牵动多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笑,也加强呼出二氧化碳,吸入新鲜空气。”因此,笑口常开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保持开朗的心境,用微笑面对别人,在自己快乐之余,也能让对方感觉到真诚和友好。
一种对待疾病的态度
谁都不敢说一生中不会有任何病痛。陈院士说,一旦生病,无论大病还是小病,都要沉着,不要惊慌,要尽早就医。讳疾忌医是大忌。只有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才能战胜疾病。
一种热情开朗的性格
我们平时所说的“身心健康”,心就是指心态、精神、心理。拥有健康的性格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陈院士说,同样是癌症病人,态度消极、精神压力巨大的病人疾病恶化的速度往往更快;而乐观开朗的病人会与病魔做斗争,有些还能恢复到正常人的生活。
一种能接受挑战的意志
人的意志力是第一位的。缺乏坚强意志力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必定薄弱。人的一生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当遇到挫折、遇到压力时,能勇敢挑战命运的才是真正的强者。尤其对病人而言,难免会有惧怕的情绪存在,这时候就更需要坚定自己战胜疾病的信心。内心有某种信念和把握,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处之泰然。
一种规律合理的生活
陈院士说,3个8小时的作息程序,即8小时睡眠、8小时工作、8小时休闲,是基本合理的。通过有规律的生活作息能够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使各种生理机能发挥最好效应。
一种健康平衡的饮食习惯
注意营养平衡,不偏食,不过饱。中国营养学会曾经提出过一个平衡膳食的金字塔结构,陈院士觉得相当不错,大家可以参照执行。
养生就是为了健康,在快节奏、多层次的现代生活中,养生显得尤其重要。但养生仅仅是身体无病痛吗?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心理状态,到底有什么关系?科学告诉我们:健康这个概念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它不仅是指没有疾病的虚弱,而是包括了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内的一种完好状态。养生不只是养身,而且还要养心,身与心,二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临床实践证明,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几乎无一例外地与心理、精神卫生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举例来说明,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轻微的强迫性反应,很多人都有过亲身体验,如出门后怀疑门是否锁了,又折回去检查;自行车钥匙是否放在口袋里了,反复去摸一摸;钱装好了吗,总是不太放心……等等,这些本身都是人在生活中正常的应激反应,很快便会经自我调节而消失。但问题在于,一旦某些强迫症经不良刺激或心理暗示后,很可能就会发展成心理疾患,压力不解除,进一步还可能发展为精神疾病。一位因慢性消化道疾病在内科治疗的离休干部,经过一段时期的治疗,症状已基本解除,但他总是怀疑医院方面检查不仔细、不彻底,疾病没有断根,整日惶惶戚戚,无论怎样解释,他都对自己的病况心存怀疑,如此延宕数月,问题依然未能解决。最后转到精神科,经过一个多月心理放松、治
疗,终于痊愈出院。赵博士告诉我们,心理问题不是精神病,但它是介乎于健康与精神病间的一种状态,需要及时给予指导、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需要学会及时协调自己,平衡自己,健康而愉快地投入生活。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