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脾虚泄泻,发病多在夏秋间湿盛之时,为脾虚不能胜湿所致。
2.症状
身重,口不渴,腹不痛或微痛,大便稀溏,一日大便5~10次不等。
3.辨证施治
脾虚,应补脾。湿盛,应利湿。在补脾与利湿的基础上,则宜调理胃肠功能;健胃,以助脾之运化;固大肠,以止泄泻。
配穴与手法:
内关穴(补)、曲池穴(补)、阴陵泉穴(泻)。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天枢穴,用五行联用法。中脘与气海穴,两穴配合,用五种手法。神阙与命门穴配合,用五种手法。取心俞、脾俞穴,用补法。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取肾俞穴,用五行联用法。
轻重标准度:应用不轻不重度。
快慢标准度:应用中度。
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中度。
手法中度者,以应脾胃之气化。
方义解释:本方补内关穴,调脉率,以安心神。并配合补心俞、脾俞穴,则有补脾与温脾之作用。因为心属火,脾属土,火能生土。调理胃肠功能,则天枢穴施以五行联用法。天枢穴,既是足阳明胃经之经穴,又是大肠经之募穴,再配中脘与气海穴,用五种手法,更能促进胃肠之功能,且又能助中焦脾之运化,补曲池穴,此穴为大肠经之土穴。土能生金,补此穴者,取其虚则补其母之含义。再与补虚固脱的神阙与命门穴配合,行五种手法;肾俞穴,用五行联用法。取阴陵泉穴,平揉、压放行泻法。对止泻所起的作用,则有立竿见影之效。
验案例证
周X,男,70岁。西安市某某学院教授。1987年1月5日初诊。
主诉:拉肚子已半月,每日拉4~5次,白色水便,肚子不疼,仅觉胀一点,矢气多,肚子觉着凉。经校医给予止泻药物,第一次服药有些效果,以后服药则未见效验。
患十二指肠馈疡已5年,1980年经某军医大学附属一院做过胃镜检查,确诊患有萎缩性胃炎,一直服胃乐宁。
检查:面黄,舌苔腻。脉象弦,关脉较显。
处理:取内关穴(补)、曲池穴(补);阴陵泉穴,用五行联用法,增强脾经的功能以利湿。天枢穴,用五行联用法;神阙与命门穴,中脘与气海穴,均用五种手法。补心俞、脾俞穴;肾俞穴,用五行联用法。其它每穴,平揉、压放各70次。
复诊(7日):点穴之后,肠鸣减少。昨日拉两次稀粪便。
处理:同前。
三诊(9日):点穴治疗两次后,大便一日一次已成形,一切恢复正常。
处理:同前。
本病,共点穴治疗3次而痊愈。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