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经》
【拼音名】Chánɡ Shān
【别名】互草(《本经》),恒山,七叶(《吴普本草》),鸡骨常山(陶弘景),翻胃木(侯宁极《药谱》)。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根。秋季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茎枝圆形,有节,幼时被棕黄色短毛,叶对生,椭圆形,广披针形或长方状倒卵形,长5~1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幼时两面均疏被棕黄色短毛;叶柄长1~2厘米。伞房花序,着生于枝顶或上部的叶腋;花浅蓝色;苞片线状披针形,早落;花萼管状,淡蓝色。长约4毫米,先端5~6齿,三角形,管外密被棕色短毛;花瓣5~6,蓝色,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长约8毫米;雄蕊10~12,花丝长短不等,花药蓝色;雌蕊1,蓝色,子房半下位,1室,花柱4,柱头椭圆形。浆果圆形,径5~6毫米,蓝色,有宿存萼和花柱。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林荫湿润山地,或栽培于林下。分布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主严于四川、贵州、湖南。此外,湖北、广西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圆柱形,常分歧,弯曲扭转,长10~15厘米,直径约0.3~2厘米。表面黄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及支根痕迹,栓皮易剥落,显出淡黄色木质部。质坚硬,折断时有粉飞出。横断面黄白色,用水湿润后可见明显的类白色射线,放射状排列。根基类圆柱形而近块状。横断面除中央有髓外,其他均与根的横断面相同。气微弱,昧苦。以质坚实而重、形如鸡骨,表面及断面淡黄色、光滑者为佳,根粗长顺直、质松、色深黄、无苦味者不可入药。
【化学成份】
黄常山含有效成分黄常山碱,简称常山碱,根含生物碱总量约0.1%,主要为黄常山碱甲、乙及丙,三者为互变异构体。还含黄常山定以及4-喹唑酮、伞形花内酯等。从根及叶中分离出的退热碱和异退热碱,相应地就是黄常山碱乙和黄常山碱甲。
叶含生物碱总置约0.5%,其中黄常山碱的含量比根中的多10~20倍。另含少量三甲胺。
【药理作用】
①抗疟作用
常山根水浸膏对鸡疟有显著疗效,常山叶(蜀漆)抗疟效价为根的5倍。但不能防止复发。常山全碱的抗疟效价约为奎宁的26倍。常山碱甲、乙、丙对鸡疟的效价分别为奎宁的1、100与150倍。常山碱乙对鸭疟的效价为奎宁的100倍。常山碱丙对金丝雀疟、猴疟也都有效。在过去传统抗疟方面将常山与槟榔合用,但经鸡疟试验,槟榔碱本身并无抗疟效果,既不能增强常山碱乙的抗疟效力,也不能对抗常山碱乙所致的呕吐,反能增加常山毒性。
②抗阿米巴作用
常山碱乙体外抗阿米巴原虫的作用较依米丁为强;对幼大鼠感染阿米巴原虫后的疗效较依米丁高,治疗指数,也比依米丁大1倍。
③解热作用
常山粗制浸膏对人工发热的家兔有退热作用。大鼠口服常山碱丙,其退热作用比乙酰水杨酸还强。
④其他作用
麻醉狗静脉注射常山碱甲、乙、丙均能降低血压,呼吸无显著变化,脾、肾容积增加,心收缩振幅减小,对离体兔心均为抑制,故血压降低是由于内脏血管扩张及心脏抑制,对麻醉狗在位子宫、妊娠兔及大鼠的离体子宫均为兴奋,对未孕子宫作用不定,对猴的降压与收缩子宫的作用与等剂量奎宁相似。
常山水浸液体外与体内试验(小鼠),对甲型流感病毒PR6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常山碱丙体外试验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一定杀死作用。
⑤体内过程
大鼠内服常山碱乙吸收良好,静脉注射后很快离开血液,分布在肾最多,心、肝、肌肉、脂肪及脾次之,血中很少。只有16%左右以原形由尿排出,粪中极少,胆汁中几乎没有。
【毒性】
小鼠口服常山碱乙、丙,兔及大鼠静脉注射常山碱丙均可致腹泻,小鼠甚至便血。狗口服常山水浸膏或肌肉注射其醇浸膏或皮下注射常山碱甲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