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首见于《医宗必读》,自此之后,几乎成为学界共识,影响深远。明代医家李中梓在《删补颐生微论》中提出“先天根本论”,并在《医宗必读》中列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论,文章从胚胎发生、营养代谢两个方面诠释了肾何以为先天之本、脾何以为后天之本。该文指出:“婴儿初生,先生两肾……故曰先天之本在肾”“婴形未成,先结胞胎,其形中空,一茎透起,形如莲蕊,一茎即脐带,莲蕊即两肾也”“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囿于当时历史条件,人们不能观察到胚胎发育过程,主观认为胎盘即肾之雏形,将胎盘(莲蕊)错作两肾,误认为肾先婴形而生,因此称为先天之本。按现代胚胎学所见,胎儿最早形成的器官是原始心导管而非肾脏,故而不能从胚胎学认定“肾为先天之本”。张家玮、鲁兆麟、彭建中等人也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在《“肾为先天之本”质疑》一文中写道:“无论从中医学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来讲,还是从人体发生学以及生命本源的角度来看,肾为先天之本立论本身存在着许多其自身无法解决的相悖之处,肾为先天之本立论的提出也给中医学理论研究带来了诸多不可回避的矛盾和问题。”由此可见,脾肾为先后天之本的理论基础亟待论证。
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医道是易道的分支,中医学是易学在生命科学的具体应用。唐代名医孙思邈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易学发展到宋代,到达了学术最为鼎盛的时期。北宋邵雍在前人的基础上将八卦分为两种不同体系。把由一分为二而来的“天地定位”的八卦位图称为先天八卦,又名伏羲八卦,假借河图予以解说;把周易《说卦传》“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流行者气”称为后天八卦,也名文王八卦。
先天八卦讲矛盾对立,呈现出一分为二的辩证法,为阴阳学说的根本。它反应的是以太阳为中心的天的规律。先天八卦图的数字排法是: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与河图一致。河图采用顺数,用于历法,以描述天的规律。邵勇对先天八卦图的说明,其中有“自震至乾为顺,自巽至坤为逆”。在先天八卦圆图中,震、离、兑、乾是按照日月星辰这些天体运行的东起西落视运动顺序而往,所以说是“自震至乾为顺”,而巽、坎、艮至坤,这又恰好与天体运行的顺序相反,所以说是“自巽至坤为逆”。太阳是太阳系“天地之间”生命活动及自然现象的原动力,一切生命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能,因此先天八卦以乾卦为本,“先天之本”意在原动力。张景岳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素问·生气通天论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肾藏精,为元气之根,内舍元阴元阳,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肾为先天之本。
后天八卦讲相生统一,体现五行生克关系。先天八卦以太阳为中心,而后天八卦反应大地的规律,用于堪舆等,因此以坤卦为根本。万物“致役乎坤”,万物都要从都要从坤卦、大地获得滋养。《素问·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水谷入胃,经脾胃运化精微,化生气血,布散周身,水谷所以后天之本是脾胃。
明代中医吸收八卦说理方式,将易图引入医学领域,用以对生命本源和生命现象的探求,推进了医易关系的发展。其中与中医“先天”“后天”理论的形成,来源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之本是原动力、后天之本之本是营养物质的补给,因此先天之本、后天之本引入中医学后,分别对应肾、脾两脏。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