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典针灸学中有着核心地位和作用的经络系统,经历数十年深入研究,未有定论。关于早期树状和环状经脉模型的矛盾;经络感传与神经传导速度的差异及两者间可能存在何种关系;经络腧穴触诊诊断的原理、不同感觉的意义及其穴位刺激手段的选择;经穴、奇穴、阿是穴等机制的异同;耳针、头针、腕踝针、平衡针、脐针、腹针、颊针、无痛针等被称为生物全息论的疗法如何与经典经络理论相包容;不同推拿手法的作用机制;不同体位针灸的意义,等等,凡此种种谜团重重。兼有中国针灸医学和美国物理与康复学双重知识背景的冷三华博士,经过多年中西贯通的整合医学研究,从《黄帝内经》入手整合西医学在C神经网络方面的最新进展,编著《痛症经络逆向刺激疗法》一书,尝试从C神经网络系统和经络系统相关性上解释上述问题,从功能和解剖统一的角度重新认识针灸。
什么是C神经
C神经是人体传导速度最慢的神经,且在病理上的速度比生理上的速度更慢,使得它的速度与循经感传速度在同一数量级。这样,经络与神经相关联的假说中,神经传导速度与循经感传速度不一致的难题迎刃而解。C神经有机械性、痒、温度性、轻触觉、化学性等类型感受器,分别感受相应的刺激信号,转化成电信号,通过一级、二级、三级C神经元,传达到大脑感觉皮层,从而产生相应的感觉。C神经传导慢痛,即酸、麻、胀、痛,与针灸得气的感觉是吻合的;C神经传导温度感觉信号与烧山火、透天凉的感觉是吻合的;C神经传导轻触觉信号,与疼痛喜按的舒服感觉是吻合的;C神经传导痒感觉的信号,与过敏的痒感是吻合的。从C神经纤维绝缘性差(没有髓鞘)以及呈雷马克束排列的解剖特征,推导出跨轴突电传导的存在。这使针刺一个穴位时产生的电信号有可能通过跨轴突传导到两个以上的C神经通路,从而激活它们各自到达的大脑皮层,形成身体两个以上部位得气的感觉。如果这些信号到达大脑皮层有时间差,就形成得气从一个部位传导到其他部位的感觉。这就是循经感传。
C神经与其他神经不同,除了分布到大脑皮层外还广泛分布到脑干、边缘系统等脑功能区,因此,激活C神经通路可以激活脑功能区,从而产生功能效应。这是针刺可以治疗局部组织器官病变的机理。C神经通路在脊髓内大部分交叉到对侧,小部分在同侧,沿着脊髓丘脑束上行至丘脑。这个交叉解剖结构,使得分布在身体左右两侧的C神经通路可以在脊髓丘脑束内因为位置的邻近而产生跨轴突传导,从而针刺一侧腧穴可以激活对侧C神经通路到达的脑功能区,达到调节对侧器官组织功能的效果。这可以解释缪刺针法。内脏的传入C神经和来自胸腹、背部组织的C神经都从脊髓后角进入脊髓,沿着脊髓丘脑束上行,因此有机会因为位置邻近而产生跨轴突传导。因此,通过刺激背部组织的C神经可以激活内脏的脑功能中枢,从而治疗内脏的病症。这可以解释胸腹、背腧穴治疗内脏病症的功能。上肢、下肢、内脏的传入C神经纤维都进入脊髓丘脑束,有机会因为位置邻近而产生跨轴突传导。因此,上肢、下肢的腧穴可以治疗内脏病症,上肢的腧穴可以治疗下肢的病症,下肢的腧穴也可以治疗上肢的病症。头面部的传入C神经纤维进入桥脑后下行至颈髓,交叉到对侧,沿着三叉丘脑束上行至丘脑。这种解剖结构在瓦伦贝格综合征患者尸体解剖中得到证实。在此途中与来自后头、颈部、胸、腹、盆腔、上肢、下肢的传入C神经纤维因为位置邻近而产生跨轴突传导。因此,头面部与全身其他部位的腧穴可以治疗彼此的病症。这样,全身各个部位的穴位都可以治疗远端组织的病症,这些功能可以通过C神经解剖结构以及C神经之间的跨轴突传导进行解释。
C神经网络
在由C神经构成的、从周围到脑中枢的网状结构中,由于C神经的跨轴突传导而产生机体不同部位之间的相互功能联系。这个联系是内在的,在没有精细解剖的时代,是不可能观察到的。但它外在的功能表现是可以观察到的,即针刺腧穴可以产生远端的治疗效应,这正是针灸几千年来反复重复的经验事实。冷三华在书中用C神经网络重构出十二经络系统。在经络系统中,除了带脉外,所有的经络都是纵向的,但在人体躯干分布的C神经却是按照脊髓节段横向分布的。根据这种解剖结构,可以推测出横向的经络联系,冷三华先生将它命名为横向经络。横向经络可以解释躯干部的穴位治疗内脏,以及同脊髓节段组织之间存在的功能联系的事实。这是对传统经络系统的发展。
C神经敏化
C神经网络的脊髓丘脑通路是在进化史上很早出现并且一直保留下来。在机体受到严重或者重复性损伤时,脑中枢感受到这种损伤,做出保护机体的反应,使C神经网络敏化。这样,机体感受体内、外的信息更加灵敏,可以做出及时的反应。
损伤与C神经敏化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此C神经的敏化反映了机体的损伤,这是腧穴可以诊断疾病的原理。机械性C神经敏化,则它分布组织的痛阈降低,表现为疼痛、压痛;温度性C神经敏化,则对冷或热刺激阈值降低,表现为畏寒喜暖或畏热喜凉;化学性C神经敏化,则对相应的化学物质过敏,表现为痒、皮疹、喷嚏、哮喘等;轻触觉C神经敏化,则对轻触觉阈值降低,表现为疼痛喜按。中医诊断中,疼痛喜按属虚,就是轻触觉C神经敏化,故轻压时病人感觉很舒服并能止痛,针刺时应该浅刺留针,因为该神经分布在皮肤浅表组织;疼痛拒按属实,就是机械性C神经敏化,按压时非常疼痛,治疗应该针刺到相应的五体层次,针快进快出,因为机械性C神经分布于五体各层次;对冷刺激的C神经敏化,则喜暖怕寒,艾灸时以最舒适的部位为最佳刺激部位。
根据五体机械性C神经敏化在触诊时表现出压痛的原理,利用五体的解剖特征,通过触诊将病变的五体层次鉴别出来,然后在针刺或手法治疗时针对病变的层次进行治疗。这就是五体触诊。传统的经络辨证并没有突出触诊的重要性。《痛症经络逆向刺激疗法》发展、阐述了五体鉴别触诊,将触诊补充到经络辨证中,使经络辨证得以完善,使五体刺法更加完整、更加精确。
在C神经通路敏化的情况下,针灸刺激其分布的组织,与针灸没有敏化的组织相比,其信号更容易转化成电信号,并且传到脑功能区,从而产生更好的治疗作用。这样,通过五体触诊鉴别出病变的五体层次,针对它进行精确治疗,就是五体刺法。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除了五体以外,比如神经节、肠壁等,也可以是针刺的靶组织,从而扩大针刺靶组织的范围。
在传统经络理论中,出现了经穴、奇穴、阿是穴等概念,这是因为经络理论无法将奇穴、阿是穴整合到经络系统中。同理,经络理论也不能将耳针、头针、腕踝针、平衡针、脐针、腹针、颊针、无痛针整合到经络系统中。这样,生物全息论被用来解释这些针法。按照生物全息的思路,以机体的任意部位都可以发展出一套针法。这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否定经络理论。上述所有的针法都可以整合到C神经网络模型,作为经络理论新的发展,更加坚定地支持经络理论。
此书采用了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文献和针灸历史经验事实作为论证的依据,从事实出发,采用逻辑进行论证,将纷繁复杂的针灸理论、实践问题,包括困扰针灸研究的假针灸问题,通过C神经网络进行阐明,并在C神经神经网络模型基础上确立了逆向刺激疗法和拉伸手法的原则以及临床具体操作方法,配备了操作视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获得以简驭繁的效果,值得推荐。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