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胃是吸收水谷精微的主要部位

西医学认为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是在小肠内进行的,而中医学则认为这一过程是在胃部进行的。简言之,胃是吸收水谷精微的主要部位。

《内经》虽未明言胃能吸收水谷精微,但有诸多经文已蕴有此义。如:《灵枢·五味》云:“谷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杨上善注云:“精微,津液也。津液资五脏已,卫气出胃上口,营气出于中焦之后,故曰两行道也。”张介宾注曰:“谷之精气,先出于胃,即中焦也。而后至上下两焦,已溉五脏。之,至也。溉,灌注也。两行,言清者入营,浊者入卫,卫行脉外,故营主血而濡于内,卫主气而布于外,以分营卫之道。”卫气究竟出于上焦,还是下焦,学术界至今仍聚讼不休,我们暂且搁置不论。但从“谷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及上述三家所作之注释来看,该段经文之经义是:食物入胃之后,其精微物质先由胃吸收,然后输送到“两焦”,形成营卫二气,继之灌溉五脏,营养全身。《素问·经脉别论》亦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马莳注云:“所食之谷有精气,则所饮之水亦有精气,方其饮入于胃,其精微之气游溢升腾,上输于脾,盖脾附于胃之右,比胃为上,故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张介宾注曰:“游,浮游也。溢,涌溢也。水饮入胃,则其气化精微,必先输运于脾,是谓中焦如沤也。脾乃散气,上如云雾,而归于肺,是谓上焦如雾也”可见,该段经文是说:饮入胃之后,其精微之气从胃“浮游”“涌溢”而出,然后上输于脾,继之上归于肺。“游溢精气”即“精气游溢”也,对此,廖育群曾精辟地说道:“应该注意到,被‘饮’之物并非只是水,还有酒、药、液体食物等各种,其中如含有醇、挥发油、芳香烃等物质,可由胃壁直接吸收,迅速发生反应,这才是‘游溢精气’的本意。”《灵枢·邪客》又云:“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马莳注云:“五谷入胃,下焦为糟粕之隧,中焦为津液之隧,上焦为宗气之隧”。由五谷入胃即可分为糟粕、津液、宗气三种不同性质的成分,亦能推论出胃具有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如若不然,形成宗气、津液的基础物质——水谷精微,又是如何到达上焦、中焦的呢?

小肠居胃之下,其接受盛纳之物当来自胃。因此,只要对小肠“受盛”之物的性质加以分析,则胃是否具有吸收水谷精微的功能,不彰自明。关于小肠受盛之物的性质,杨上善在《太素》中曾多次言及:“胃化糟粕,小肠受而盛也”“胃者,腐熟水谷,传与小肠,小肠受盛,然后传于大肠,大肠传过,是为小肠受秽浊最多”“脾胃糟粕,入于小肠,小肠盛受”。王冰次注曰:“(小肠)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吴昆亦曰:“小肠受盛糟粕,乃传入大肠而出”。可见,小肠“受盛”的乃是由胃传入之糟粕。对此,从小肠“泌别清浊”之功能亦能得以证实。元代滑寿《十四经发挥》说:“胃之下口,小肠上口也,……脐上一寸,为水分穴,则小肠下口也,至是而泌别清浊,水液入膀胱,滓秽入大肠”。由“泌清”只是将水液渗入膀胱,“别浊”则是将滓秽传于大肠来看,小肠也只受盛水液、滓秽等糟粕也。不言而喻,水谷精微早已在胃部即被吸收了。

在《内经》中,还有大量的经文明确指出水谷入胃之后,“精气”或“清气”即直接从胃上升于肺。《灵枢·小针解》曰:“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留于肠胃”;《灵枢·营气》曰:“谷入于胃,乃传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按《甲乙》卷一第十一作“气”。)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灵枢·口问》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肺”;《灵枢·动输》云:“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肺气从太阴而行之”;明代虞抟则说得更为精详:“水谷入胃,其浊者为渣滓,下出幽门,达小肠而为粪,以出于谷道。其清者,倏焉而化为气,依脾气而上行于肺,其至清而至精者,由肺而灌溉乎四体,而为汗液津唾,助血脉,益气力,而为生生不息之运也。其清中之浊者,下入膀胱而为溺,以出乎小便耳。”。所有这些,从另一个层面也证明胃确具吸收水谷精微之功能。正因如此,才有“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素问·五脏别论》);“胃者,五脏之本”(《素问·玉机真脏论》);“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灵枢·五味》);“胃者,水谷气血之海”(《灵枢·玉版》)等将胃视为“脏腑之主”之论。或许也因为如此,《灵枢·经脉》才将胃的主病定为“是主血所生病者”。

《灵枢·平人绝谷》在描述了胃的大小、长短、容量之后,紧接着又说:“上焦泄气,出其精微,剽悍滑疾,下焦下溉诸肠。”在专论人体解剖的篇章中出现这么一段文字,是颇耐人寻味的。若联系《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下焦别回肠……”,是否可以认为:水谷精微从胃上口而出,在“两焦”分别形成卫气、营气,然后通过经络运行周身而各自发挥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化而为血。以奉生身”的作用。

《内经》时代人们的确认为水谷精微的吸收是在胃部进行的,并且这种认识直到晚清时代的王清任亦仍旧如是:“幽门之左寸许,另有一门,名曰津门。津门上有一管,名曰津管,是由胃出精汁水液之道路”,“饮食入胃,食留于胃,精汁水液,先由津门流出,入津管”。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扶阳法治不孕验案

下一篇:玉屏风散临证运用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