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作为现代高发的情志疾病,根据临床症状,归于中医“郁证”“脏躁”等范畴,与七情中“惊”“恐”“忧”“悲”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中医医家认为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早在《内经》就提出五志伤五脏论,后历代医家又不断深化、发展提出了五志伤心、七情易伤脏腑等理论。清代医家王士雄有云:“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临证指南医案·卷六·郁》曰:“因抑郁悲泣,致肝阳内动”;“悒郁动肝致病,久则延及脾胃中伤……情志之郁,药难霍然”。《内经》云:“惊则气乱”“恐则气下”。陈无择有云:“病有积怒伤肝,积忧伤肺,烦思伤脾,失志伤肾,暴喜伤心。”上述所见,情志(焦虑抑郁)疾病主要与心、肝、肾三脏关系密切,尤以肝为主。初期五脏阴阳失调、气机紊乱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中期、后期常由肝脏累及它脏受损,经络受阻、形质亏损;末期多虚实夹杂,痰凝血瘀、化火伤阴,病证难愈。
卒中后抑郁,兼属中医学“中风”与“郁病”,该病的发生与中风密切相关,病位在脑,中风的病因多责于年高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气虚则血运无力,瘀血阻内;肝肾亏虚则阳亢于上,气血瘀阻,气积郁结,气逆上冲于脑,则发为中风。
“郁证”为“中风”基础上之变证,属中医理论的因病致郁,故中风合病郁证既有郁证气机不畅、情志不舒的特点,又有中风之痰瘀互结、阴阳失调、上犯清窍的病理因素。故其本在瘀血阻络,其标在肝阳上亢,治宜标本同治,以滋阴补血,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