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可助临床

春夏应用寒凉药治疗阳热证时要防伤阳,秋冬应用温热药治疗阴寒证时要防伤阴。所以,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冬月宜加苦寒之药”、“夏月宜加辛热之药”的方法,以防春夏阳之不足及秋冬阴之不足。

并非说夏天绝对不用麻黄,冬天绝对不用石膏,而是说夏天用麻黄、冬天用石膏要慎重,因为夏季腠理开泄、汗出较多,要防麻黄辛散发表更致汗出伤阳;冬季多外感风寒,要防石膏寒凉郁闭肌腠。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意为:春夏两季宜保养阳气,秋冬两季宜保养阴气,这是古人顺应四时阴阳变异的养生方法之一,为历代医学家及养生学家所重视,对养生健身、防病治病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有三层内涵

综观《内经》中的有关理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概念实指三方面内容。

动静阴阳观

中医学认为“热为阳、寒为阴”、“开散者为阳,敛降者为阴”、“动而走者为阳,静而守者为阴”,以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动静阴阳分属。“春夏养阳”之阳,为温热、上升、向外、活动之意;“秋冬养阴”之阴,为凉寒、沉降、向内、清静之意。所以春夏人多活动以养阳,秋冬人多清静以养阴,与四时万物动静合拍,形成人体四季养生方法。

四季阴阳观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记述: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为至阴之类,通于土气。”五脏功能活动与四时阴阳消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春夏养阳”助肝(少阳)心(太阳)生长之气;“秋冬养阴”助肺(少阴)肾(太阴)收藏之气。

阴阳互根观

外应四时的阴阳应变以促进生长(化)收藏,方谓“以从其根”。这正如清代医家黄元御说:“万物发荣于春夏,枯于秋冬,是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死生之根本也。若违阴阳之宜,而逆其根,则伐其本源,坏其天真,出生而入死矣,所以圣人于春夏阳盛之时,而取其阳根,阳根在阴;秋冬阴盛之时,而养其阴根,阴根在阳。盖春夏阳盛于外,而根则内虚,秋冬阴旺于外,而根则是弱,养阴阳以从其根者,恐其标盛而本衰也,根本既壮,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生长者,天地之大德,秋冬之收藏,所以陪春夏生长之源也。”(《黄元御医学全书》)

由此可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五脏、四时、阴阳、动静相协调,“天人相应”整体观与养生保健理论的具体体现。

如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为什么春夏季节易阳虚阴盛要养阳?秋冬两季易阳盛阴虚要补阴?这是我们必须要搞清楚的。

春夏季节,阳气旺盛,万物生机盎然,影响人体则腠理疏松、开泄,故常汗出,体内阳气亦随之外泄,致使阳气易虚。因汗液的排泄靠阳气的功能动力,有“阳加阴谓之汗”之说,汗出越多,消耗阳气越多,所以气温越高,耗伤阳气亦增多。

再者,春夏两季,人们喜食寒凉,会使阳气更耗,这即是春夏要时时注意保养阳气的道理。

秋冬季节,天气由凉变寒,阴气当令,影响人体则肌表致密,体内阳气常郁闭于内,不易外发而致阳气偏盛,阴气偏衰。气温越低、阳气郁闭越重。

再者,秋冬常喜食温热辛辣之品,也易伤阴助阳,所以秋冬要注意保养阴气。

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要从饮食调节、生活起居、精神调摄等方面做起,如夏季宜早睡早起,增加阳光照射时间,以适应自然界阳气升发旺盛之气。我国曾实行过夏时制,这是完全符合养生道理的。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为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以热食及辛辣食品为佳,尤其三伏盛夏,更不可过食寒凉冷饮,对身体虚弱者来说,应禁食冰冻之品以免伤及阳气,可多食些辣椒、生姜或在食菜中佐以胡椒、川椒、茴香粉之类,即能补充体内阳气之不足,又能开胃醒脾,增进食欲,实乃一举双得。

冬季宜早卧晚起,以避其寒,适应冬季阳气闭藏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冬时应多居室内避寒,夜卧长,昼动短,少外出活动,静以养阴气而藏肾精,或许不生病和少生病。如果夜卧短,昼外出活动多,则“逆其根”而伤肾,不仅冒寒而患伤寒,而且第二年“奉生者少”。

冬季适当食用凉食为佳,尤其三九严寒,更不可过食辛热,以免助阳伤阴,可多食些萝卜、鸭梨、苹果等以养阴清热。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妙用荷叶来解暑

下一篇:间隙组织液说与疏通经络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