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升降当属八纲

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中医称之为“八纲”。其中表、实、热为阳;里、虚、寒为阴。《内经》中没有“八纲”称谓,是后世医家据中医经典和实践总结出来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所以,阴阳在这里也不应该失却“纲纪”、“父母”的地位。阴阳既为“父母”又分别为八纲之一,层次混乱,与理不顺。升降是中医的重要理念,应该将升降与表里虚实寒热合而为八纲,并由阴阳统帅八纲——表、里、虚、实、寒、热、升、降。

  升降的意义和地位

《易经·序卦》说:“聚而上者谓之升……困而上者必反下……”《素问·五运行大论》云:“论言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计。阴阳之升降,寒暑彰其兆。”这说明升降是天地间固有的现象。《素问·六微旨大论》:“帝曰:其升降如何?……岐伯曰: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天气地气有升降,人生天地间,天人相应,自然人体气血也有升降。《素问·八正神明论》“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这里的浮沉与升降是一个意思。可见,“升降”与“虚实寒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生长出入,无器不有……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可见,升降之普遍,之重要。

南宋金元时代的名医李东垣认为,升降是自然界主要运动形式之一。他说:“经言岁半以前,天气主之,在乎升浮也……岁半以后,地气主之,在乎降沉也……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如环无端,运化万物。”(《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清末名医唐宗海说:“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注于肺,其间运行上下者,脾也。”(《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这就是说,心肾二脏,一降一升,运动生化,其枢纽在脾。

人体十二正经、奇经八脉,除带脉以外,都是上下走向,自然,经气也是上下运行。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胸。经气上下运行的格局,必然形成气血运行的主要形式是升降。

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升降与虚实寒热表里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及地位。为医者不可不察,不可忽视。

  升降与诊断

《素问·举痛论》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气之升降,与百病相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素问·太阴阳明论》)

“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这就是说,气之升降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维持人体正常运转,如果升降过度,则“病作矣。”正所谓,升降“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脉经·诊百病生死诀》云:“寒气上攻,脉实而顺滑者,生。实而逆涩者,死。”《脉经·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还说:“少阴脉浮而动,浮为虚,动为疼,妇人则脱下。”

从上述经文可知,诊断疾病,明晰升降,是把握病机不可缺少的一环,舍此,难以做出较为正确的诊断。

方有执对脉之来去评注说:“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而上也。去者自皮肉之际,而还于骨肉之间,气之降而下也……故来去出入者,脉之大关键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平脉法)

气之升降,是某些疾病诊断不可缺少的指标,比如奔豚气病的诊断,“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金匮要略·奔豚气》)如果没有气之上升,就不能诊断为该病。再如,“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脉经·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没有气之下降,就不能诊断为阴吹。

李东垣说:“若夫顺四时之气,起居有时,以避寒暑……而无偏胜则安。不然,损伤脾胃,真气下溜,或下泄而久不能升,是有秋冬而无春夏,乃生长之用,陷于殒杀之气,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于此求之,则知履端之意矣。”(《脾胃论·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元代名医朱丹溪在论眩晕时说:“痰饮随气上,伏留于阳经,遇火则动。”(《脉因证治·眩晕》)还说:“脉出鱼际,逆气喘息……喘咳上气,脉数有热不得卧者死。”可见,丹溪诊病也非常重视升降。

中医诊断常常有“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中气下陷”,“肝阳上亢”,“湿热下注”等等,都是升降理论的具体应用。

  升降与治疗

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如果忽视升降,则难以把握病机,进行有效治疗。

《伤寒论》第131条说:“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发热恶寒发于阳,当发汗。如果反用泻下,则热入胸中,与水相结而成结胸;无热恶寒为发于阴,应当温补,若反而泻下,必使胃阳受损,浊邪上逆,形成痞证。《伤寒论》第254条说:“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腹满而痛,是有燥粪,伤寒发汗后满疼更甚,是燥结更重,故必须急下。《伤寒论》第132条说:“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脉浮大是正气大亏,重按即无,有正气将脱之势,攻下当死。《伤寒论》第166条说:“病如桂枝证……气上冲胸,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本证是寒痰停聚胸中,邪壅上部,妨碍着气息升降,吐之即愈。《脉经》云:“太阳病,下之,气上撞,可与桂枝汤,不撞,不可与之。”可见,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是升是降,至关重要,当吐当泻,攸关生命。

清末名医唐宗海说:“治病之法,上者抑之,必使气不上奔,斯血不上溢,降其肺气,顺其胃气,纳其肾气,气下则血下。”(《血证论·用药宜忌论》)又说:“止血之法虽多,而莫先于降气。”(《血证论·吐血》)

近代名医张锡纯,尤其重视升降。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开篇的“医方”中就列举了四个“治疗大气下陷”的方剂:升陷汤、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在“治吐衄方”中首先列出的是: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等五个带“降”字的方剂,通过降气而止血。

现代名医丁光迪所著《中药的配伍运用》一书中,第二部是“从升降浮沉论药物的配伍运用”,列举了“升降气机”、“升降脾胃”、“升水降火”、“升降相因”等十八条,反复论述升降浮沉治病方法。

李东垣所著《脾胃论》中有这样一个病例:“枢判白文举年六十二,素有脾胃虚损病,目疾时作,身面目睛俱黄,小便或黄或白,大便不调,……至六月中,目疾复作,医以泻肝散下数行,而前疾增剧。……制清神益气汤主之而愈。”清神益气汤(茯苓升麻泽泻苍术防风生姜)中的升麻、防风升清气,茯苓、泽泻降浊气。升清降浊对于脾胃虚损之人尤为重要。

在实践中,同认真辨别“虚实寒热表里”一样,必须认真辨别“升降(浮沉)”。比如,中气下陷之腹泻,当提升中气,用补中益气汤(丸)之类,若单用寒凉苦降之品,会适得其反。当升当降,必须正确把握,曾遇一患者,平素肝阳上亢,血压高,偶得感冒发烧,医者用柴胡注射液退烧。柴胡俱生发之性,升上亢之肝阳,升之又升。不多时,面红,汗出,嘴唇反卷,二目圆睁,头晕脑胀。仿张锡纯降逆之法,用赭石、芍药等救之而安。

综合上所述表明,将“升降”替换“阴阳”与表里、虚实、寒热合而为“八纲”,由阴阳来统帅,有利于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也有利于正确使用中药,因为升降也是许多中药的重要属性之一。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药食兼优话蜗牛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