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痛偏一侧多属寒凝

案 例

张某,男,26岁。2010年3月2日初诊。

间歇性左侧胁腹部疼痛4年,发无定时,或为胀痛,或为刺痛,疼痛持续时间或长或短,影响工作、生活。多家医院行相关检查,未能明确诊断。诊见左侧胁腹部时痛,每日发作数次,疼痛部位固定,呈隐痛或刺痛。纳食尚可,口干,不喜多饮,大便日1~2行。舌苔白稍厚,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太阴合病,辨方证属大黄附子汤合桂枝茯苓丸证。处方:生大黄5克,制附子10克,细辛10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芍10克。6剂,水煎服。

2010年3月23日二诊:服上方后,腹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偶有胸痛,口干,口苦,大便欠畅。舌苔白,脉细弦。辨六经属太阳、少阳、阳明合病,辨方证属大柴胡汤去大黄合桂枝茯苓丸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清半夏15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白芍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2010年5月17日因两目憋胀查出“眼压偏高”,找冯世纶诊治。诊前与笔者谈到:“冯世纶两次把我的腹痛完全治好了,经方实在太厉害了!”笔者问道:“你怎么知道是经方?”他说:“我4年来到处找医生看病,效果不好,只好自己看书,我都快成大夫了。”

体 会

腹痛属常见之疾,多属易治,但也有久治不愈者。对于难治顽疾,每需医者独辟蹊径。

关于桂枝茯苓丸方证

桂枝茯苓丸方证见于《金匮要略·妇女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2条:“妇人素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通常认为,桂枝茯苓丸为治疗杂病、里证之方,但冯世纶在六经方证归类中,认为本方证为太阳、太阴、阳明合病证,而将其归为治疗表阳证的太阳病方证中。冯世纶认为,本方为桂枝汤的衍化方,是由桂枝汤去生姜、大枣、甘草,加茯苓、丹皮、桃仁而成,桂枝在方中仍然起外解太阳的作用。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不免生出疑问:太阳病是表阳病,判定太阳病的主提纲是《伤寒论》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辅助提纲有第7条、第2条、第3条、第6条,分别提到“发于阳”、“发热”、“体痛”及“发热而不渴”等等。但正如本案所见,临证中桂枝茯苓丸方适应证往往按上述判定标准无法判定为太阳病。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方证的六经归属?冯世纶认为,桂枝茯苓丸与桂枝汤同治太阳病,但桂枝茯苓丸方的适应证是太阳病合并瘀血证,由于瘀血证的存在,使得桂枝茯苓丸方证并不表现为典型的太阳病,也与桂枝汤方证表现相去甚远。方证的六经归属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进一步完善,以方剂组成及药证反测其六经归属也是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临证也并非全部病例都是先辨六经后辨方证,也有在六经与方证之间反复权衡者。医生临证中的辨证论治是带有一定“灵性”和“艺术性”的。

笔者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读到了下面这段话,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仲景治病,所谓辨证论治,重在八纲、六经,但影响人体患病的还有很多因素,如气血、饮食、瘀血、痰饮、水湿等,因此,还须辨气血、瘀血、痰饮、水湿等,这种辨证论治思想,详细地体现在辨方证中。”

关于外感和内伤

笔者主张临证当明辨外感和内伤,也曾撰文表述这种明辨的重要性。而冯世纶在其经方学术体系中,认为外感和内伤是相对的,不足取的,因辨证论治是依症状反应而进行的,而不是依病因进行的。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曾有如下论述:“多数人都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疗慢性病、久有瘀血者,自然多认为该方是治疗内伤杂病,不再认为其有表证,但从经方

|<< << < 1 2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清热利湿法治愈不育症1例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优势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