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夏以来,不仅我国多地“高烧”不退,其他北半球国家也都开启了“酷热”模式。
烈日炎炎 危害严重
中暑与时令密切相关,预防必须要顺应时令,从饮食起居、情志、体育锻炼等方面做起。
三伏天暑气当令,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劳则伤气,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罹病,即人们常说的中暑。中暑按发病症状与程度,可分为热虚脱,表现为头痛、眼花、耳鸣、头晕、口渴、心悸、体温正常或略升高,短时间休息可恢复,是中暑最轻度表现,也最常见;热辐射,是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使下肢血管扩张,血液瘀积,继而昏倒;日射病,是由于长时间暴晒,人体排汗功能障碍所致,表现为头晕、搏动性头疼、恶心、极高的体温(口腔体温大于39.5℃)、皮肤红、热且干燥无汗、怕冷、快速、沉重的脉搏、意识模糊、口齿不清、不省人事。中医常讲,身体要适应四时之法常,让身体顺应炎热的天气,才不会引发过激反应。所以,要想避免中暑,做好预防很重要。
保护脾胃 预防腹泻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强调脾胃健全则正气充足,不易感受外邪而患病。专家解释说,脾喜燥恶湿,三伏天湿气较重,湿易困脾胃,而致脾阳不振。此时若兼有饮食起居不慎,如受凉、饮食不洁、过食寒凉,更伤脾胃,易致腹泻。腹泻会带走体内大量的水,使体内水量不足,血液黏稠,血流速度减慢,血中物质易形成微小的血栓黏附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造成中风。所以,切记要注意保护好脾胃。脾开窍于口,饮食与脾胃有密切关系。因此,需要从饮食方面呵护脾胃;还要注意饮食卫生,保证清洁饮食;饮食有节制,不过饥过饱;饮食结构合理,不过食寒凉或刺激性食物。另外,脾在志为思,思虑过多也易伤脾,故要避免思虑过度。
调摄身心 通畅气血
心气充沛则身体强健不易患病。心在志为喜,亦为神明之主,所以七情内伤首伤心神。心主血脉,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只有心气充沛,血液才能在脉管中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若心神受损,心气不充,经脉壅塞不通,则不能正常输送血液,脑就得不到充足的血液濡养,严重时酿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而情志病往往在夏季加重,更伤心神。因此,天气炎热调节情志十分重要,要避免过喜、盛怒、思虑过多、过度忧愁或惊惧,使心神安宁、心气充沛、血行通畅。
中医养生素来重视根据时令来调摄身心,三伏天阳气最盛,故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适当的休息,有利于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使人体正常的功能活动能够继续。而适当的劳作或体育锻炼,可增加人体新陈代谢,使筋骨强壮,关节通利,提高全身功能状态,并且能调节人的情绪,消除不愉快,达到气机通畅,身心俱安。故高温时应尽量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劳作或体育锻炼,使人身心符合阳气隆盛的状态,不易患病。
以上三点是防暑降温策略,可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但当中暑发生时则应及时就医,不可轻视怠慢。
降温消暑 防伤津液
汗出过多则伤津耗气。正常情况下,人伤津后经反馈调节会口渴想饮水,补充丢失的水,但老年人中枢体温调节功能退化,失水时不会产生明显的口渴感,而不想主动饮水。这就易造成体内缺水,“津血同源”,津液耗伤,则血亦亏少,血液浓缩,血行不畅,易造成中风。故此,专家建议需注意降温消暑,避免出汗过多,耗伤津液。天气炎热时,要尽量避免在阳光下暴露过久或进行剧烈运动。想办法有效地降温解暑,可保持室内凉爽,有一个舒适的活动环境;适时饮水,出汗多时及时补水,避免过度伤津,最好不渴时也常饮水,保证津液的生成不乏源;可尝试通过食疗清热解暑,养阴生津。
汤水果蔬 解暑有益
喝汤对降暑大有好处。用于防暑的粥品有绿豆粥、荷叶粥、鲜藕粥、生芦根粥等。绿豆性凉,具有清热解暑的功效。绿豆还能和薄荷熬成汤,与南瓜一起做成绿豆南瓜汤,和米仁一起做成绿豆米仁汤,和金银花一起做成绿豆银花汤。天气炎热,人体出汗较多,体液损耗较大,这时多喝汤既能及时补充水分,又有利于消化吸收。
同时,不妨多喝些降温防暑茶。中暑后多饮茶,既能及时补充身体出汗后体内损失的水分,又有清热解暑的作用,专家建议大家多喝绿茶。因为绿茶性凉,热天应尽量饮绿茶。此外,还应多吃些解暑的蔬菜。天热湿气重,人们一般都喜欢吃清淡味鲜而不油腻的食物,而青菜既有这种特点,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蛋白质。中暑后多吃黄瓜、冬瓜、苦瓜等蔬菜,在补充营养的同时,还有清热解暑之效。还可多吃消暑解渴的瓜。瓜果汁多味甜,不仅生津止渴,也能清热消暑。西瓜味甜多汁性凉,是纳凉解渴的瓜果之首。另外,香瓜、黄瓜洗净之后生食,或榨汁之后饮用,均有凉爽舒适之感。猕猴桃含有大量维生素C,是适合高温和野外作业人员选用的果品。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