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特色中医针灸针灸临床正文

岭南陈氏针法治失眠案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关于它的病因,历代医家论述,各有所长。具有代表性的是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中所云:“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张氏之论较为确切实用,“心受外邪侵袭,失去对其他脏腑的指挥能力,继而出现不寐。营气不足(大病、久病、温热病、恶性病心营暗耗)减弱了与其他脏腑交通互助功能,主导功能继而无权,以致不寐。《内经》有“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多卧”等别名。

目前对失眠的治疗方面,临床上还是主要的选择西医药物治疗,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单位,由于顾及西药的副作用,同时许多医生常对失眠不作处理,这样做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认知功能明显受损,且和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其他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但服用西医常用的安眠催眠药物,可导致明显的临床副作用。

中医具有确切疗效,副作用小,特别是针刺治疗,如“岭南陈氏针法”,在继承传统针刺的基础上,在手法上实现无痛、准确、快速进针、防止污染等效果,从而让患者大大提高依从性;在补泻上创造出分级补泻法,让不同体质失眠患者实现补泻的量化操作;同时针刺时采用导气手法,飞经走气,气至病所,从而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只要充分掌握岭南陈氏针法的针刺要领和相关的辨证理论体系,其疗效比其他疗法具有较明显优势,因此是一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案例1

罗某,女,20岁, 因“入睡困难2年,加重1月”就诊。患者近因受惊后出现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睡不宁加重,梦多,易于惊醒,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细。

诊断:不寐(心胆气虚型)。

治则: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主穴:神门(左)、安眠(左)、内关(右)、三阴交(左)、足临泣(右)。

治法:内关(右)、足临泣(右)用补法,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足临泣(右)照磁灯,在留针期间每隔10分中运针催气,以加强经络气血调和。

耳穴贴压:心、胆、神门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自行按压穴位,每日5~6次,每次10~15分钟,睡前宜久按压。每天治疗1次。

第2日二诊:患者入睡困难明显好转,多梦较前减少,易惊减轻,每晚可睡5~6小时,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

取穴:百会、安眠(右)、神门(右)、内关(左)、足临泣(左)。针刺足临泣(左)时,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刺法,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足临泣左照红外线灯。

3~6诊(分别是3~6日):患者面露喜色,诉眠佳,每晚可睡6~7小时,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辨证交替选神门、内关、安眠、足临泣、心俞胆俞肝俞

7~10诊(分别是7~10日):患者神清气爽,喜诉夜可宁睡,神疲、心悸、善惊改善,舌脉平。为巩固疗效,仍旨原意,隔日1次,再经1疗程针治后,诸症平。

按语:患者本次发病是因受惊致心、胆经气失调,心虚则神不内守,胆虚则少阳之气失于升发,故遇事易惊,神魂不安,导致失眠加重。治疗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为原则。神门为心经原穴,针刺之可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脾肾气机,使三阴之经得以平衡而协调阴阳,如《针灸甲乙经》说:“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宁心安神之效;安眠为经外奇穴,具有宁心安神之效。足临泣为胆经俞穴,具有镇惊之功效,辨证交替选配有关背俞,诸穴合用,可收安神益智之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调理神志,合理生活作息,增加户外运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案例2

梁某,男,27岁, 因“入睡困难4年,加重1周”就诊。诉于1周前因工作劳累,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每晚可睡3~4小时、醒后自觉头部胀痛、神疲肢倦、纳呆、舌质淡、舌苔薄腻、脉稍数。

诊断:不寐(心脾两虚型)。

治则: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主穴:神门(左)、三阴交(右)、安眠、足三里(左)、内关(右)。

治法:三阴交右、足三里左、内关右用补法,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足三里左照神灯,在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运针催气,以加强经络气血调和。左右交替取穴,连续针刺3次,日1次。耳穴贴压:心、脾、神门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自行按压穴位,每日5~6次,每次10~15分钟,睡前宜久按压。

第2日二诊:患者入睡困难明显好转,每晚可睡6~7小时,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取穴:百会、安眠右、神门右、内关右、照海左(用补法)、阴陵泉右。针刺照海左时,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刺法,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照海左照神灯。

第3日三诊:患者神情舒缓,面露喜色,眠佳,每晚可睡7~8小时,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取穴:安眠左、足三里左(用补法)、三阴交右。针刺足三里左时,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刺法,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第4日四诊:患者神清气爽,喜诉夜可宁睡,舌脉平。为巩固疗效,仍旨原意,隔日1次,续治疗3次后,诸症平,病愈矣。

按语:患者本次发病是因劳倦太过伤脾,脾气虚弱,运化失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养而致不寐。脾虚运化功能减弱则出现纳呆。治疗以健脾益气,宁心安神为原则。神门为心经原穴,针刺之可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脾肾气机,使三阴之经得以平衡而协调阴阳,如《针灸甲乙经》云:“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安眠穴为经外奇穴,具有宁心安神之效。辨证交替选用上穴,可收安神益智之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调理神志,合理生活作息,增加户外运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案例3

李某,女,45岁, 因“反复出现入睡困难2年,加重3月”就诊。病始于工作劳倦后渐现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多梦等,伴神疲、心悸、夜尿频、腰酸耳鸣、劳累或思虑过度时加重,每晚仅睡2~3小时,舌边尖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不寐(心肾不交)。

治则: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主穴:三阴交(左)、内关(右)、安眠(左)、太溪(左)、照海(右)。

治法:三阴交、内关、安眠用平补平泻法;太溪、照海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耳穴取:心、肝、肾、神门,左右交替取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自行按压穴位,每日5~6次,每次3~5分钟。

第2日二诊:患者入睡困难、多梦、口干等症状好转;纳可、大便干、尿频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按前治则选三阴交(右)、安眠(右),加心俞、肾俞,以加强降心火、滋肾阴的作用。

3~6日三到六诊:患者神情舒缓,眠可,尚多梦,每晚可睡7~8小时,五心烦热、口干等阴虚症状续改善,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论治合度,按首诊辨证选穴。

7~10日七到十诊:患者神清气爽,喜诉夜寐良好,五心烦热、口干等症状明显改善。

休息一周后继续按原治则交替选穴,隔日1次,从第2疗程后,诸症平,病愈矣。

按语:病始于过度劳倦,加之更年期将至,肾阴耗伤,阴衰于下,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肾失交而不寐。治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主。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可泻心火,宁心安神;安眠为经外奇穴,为治疗失眠的经验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太溪、照海,太溪为肾之原穴,照海为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起滋阴降火的作用,心肾得通,阴阳调和,故病可愈。在施治期间,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作适当户外活动,饮食宜清淡,勿食辛辣。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