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保健中医养生三伏养生正文

夏季酷热多湿邪 中医养生三伏天

三伏天”是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确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俗话说“热在三伏”。每年的“三伏”是一年当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最潮湿闷热的天气,通常称之为“酷夏”。三伏天一般为30-40天。这段时间该如何养生,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中医认为,夏季人体的阳气升散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在机体脏腑外面,肌肤腠理常处于开泄状态,常出汗以适应暑热气候,因此,肌体很容易表现脏腑内力虚寒,并容易形成气虚,出现身体乏力、饮食减少等症状,甚至会发生中暑、肠胃失调等病症,影响健康。那么,夏季怎么养生,才能保身体健康呢?本文从中医学理论谈谈这方面的知识。

一、三伏饮食

1.适量进食芳香与酸甘中医学认为,夏季酷热多湿,适宜清补。由于夏季酷热高温,出汗多,加之人们喜食冷饮,所以,机体既容易出现气阴两虚,又容易出现水湿内侵,湿气困脾,产生身体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从中医养生学观点认识,夏季应适宜进食酸甘以补气阴,常食芳香以化脾湿。保健食品如:藿香叶、紫苏叶西瓜、菠萝等。

2.适度清暑祛火炎炎夏日高温,很容易导致机体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被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祛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丝瓜、西红柿等性寒凉,有清暑降火功效,宜适量进食。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也有“祛火”作用。

3.食物应新鲜干净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不好,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可以有效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的时令蔬果,常常食用大有好处。但需要注意不能贪食生冷,更要注意饮食卫生,以免发生肠胃疾病。

4.补水养生中医学理论认为“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勤饮水以补水养生,应为三伏天生活中的重中之重。总之,三伏天的饮食应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的调养为主。此外,夏季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肥甘腻补之物,则致损胃伤脾,影响营养消化吸收,有损健康。因此,绿豆、薏苡仁、蔬菜、瓜果、百合玉竹等,都是夏季最好的食品。

二、三伏运动

俗语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前人在长期锻炼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虽然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但却也要因人而异。夏练三伏要避开高温时段以防中暑。对于老年人和体质较弱的人而言,一味强调“夏练三伏”更不适宜。当最高气温在30到33摄氏度时,老年人要减少运动,早晚锻炼时间,以不超过半个小时为宜。三伏来临时,老年人要停止一切剧烈活动,并保持充足的饮水;同时,要备用藿香正气液、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品。更不宜久居空调室内,要走出家门,做适当的运动。如练太极拳、游泳等,都能使机体在盛夏维持健康状况。

三、三伏防病

1.谨防中暑夏季暑多挟湿,要谨防暑邪浸入。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暑令湿胜必多兼感。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虽为暑湿并存,往往还是以暑热为主,湿浊居次。暑为夏季主气,暑邪为患,有阴暑、阳暑之分。暑邪致病的基本特征为热盛、阴伤、耗气,又多挟有湿邪。所以,临床上以发热烦渴、津亏气虚、以及湿困脾胃为特征。防暑祛湿,可选用藿香正气液来解暑驱邪。藿香正气液是运用藿香、厚朴等具备芳香挥发、升散作用的药物,把人体中暑后的“湿热”清除,恢复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行功能。藿香正气剂型很多,液体制剂液起效最快,对治疗暑热疾病更合适。而且“藿香正气液”不含有酒精,对人群没有限制,男女老幼皆宜。

2.谨防“热感冒”很多人都认为,我们只有在天寒受凉后才会感冒,其实不然,在炎热的夏季也会感冒。人们将夏季感冒俗称为“热感冒”。因为夏季闷热,加之人们贪凉饮冷,易热闭郁于内,从而引发热感冒。热感冒,表现为发热,有轻微恶寒,伴见口渴心烦等。中医亦称“热伤风”。一旦发生热感冒,不及时予以治疗会导致感冒恶化,会引发严重的肺热等并发症。所以,患上热感冒一定要及时治疗。患热感冒,可根据体质选择中药进行调理。以黄芪15克,防风5克,白术10克,金银花10克,板蓝根10克,荆芥5克,甘草5克,水煎服。

3.谨防“空调病”要避免炎炎夏日大汗淋漓时突然进入温度很低的空调房间,谨防得“空调病”。人体排汗是调节自身温度与排毒的过程,使用空调不当,机体会受寒,甚或寒闭热于内,会产生发烧、头痛、颈肩肌肉酸痛、恶寒无汗等症状,就需要从中医辨证论治用药。

四、三伏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由来已久,是我国中医传统特效疗法。它是在自然界阳气最足之时,借助这个外力,通过阳性的药物贴敷在人体的相应穴位上,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冬病夏治方法很多,最常见的是三伏贴,此外还有三伏天扎针灸,三伏天拔火罐、穴位注射、隔姜灸、艾灸等等。医生要根据病人的病症不同,在这些方法中选择一两种使用。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小儿感冒等,以及一些虚寒性的疾病,如胃痛、关节炎、肾虚引起的腰痛。推荐两种目前很流行的冬病夏治方法,三伏贴和三伏天拔火罐。之所以介绍这两种方法是因为它们具备4大优点:高效、安全、经济、副作用小。冬病夏治一般以30-4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需连续3年,也就是3个疗程。为巩固疗效,病人还可在冬至日后到医院再做“三九贴”。

五、三伏养生

养生贵在神清气和,夏季养生宗旨,就是一个“清”字。这个“清”字包含了三层意思:

一是心要清,就是精神上要清静下来。盛夏酷暑炎热,人体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切忌火暴脾气,避免因躁生热,谨防心火内生,心静自然凉,如此机体才不容易出现“上火”。

二是要清热解暑,这是指饮食及药物。夏季的饮食应以清淡、易于消化,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上火食物。清淡饮食能清热防暑、生津补液。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主食以稀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如酸梅汤、菊花茶等。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如果人体内有暑热,还可以服用一些清热祛暑的药物,如桑菊饮、玄麦甘桔颗粒等中成药

三是要清凉,这是指穿着及生活环境。夏季不要穿得太厚,衣服颜色尽量以浅色为主,这样才能少吸热。衣服的布料尽量选用棉质及亚麻,这样容易吸汗和透气。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关闭,营造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清晨,曙光初照,空气清新,可到草木繁茂的园林散步锻炼,吐故纳新。傍晚,可漫步徜徉于江边湖畔,习习的凉风使你心静似水,化解心头的烦闷,散去暑热。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三伏天“暑多挟湿 ” 防湿祛湿3方法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