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肩臂部(如漏肩风) 新病多推肩部周围穴位,采用“和劲”,同时还要问病人头晕与否,如不晕而感到舒适,表示经络疏通,可以多推一些时间。对久病患者,先推肩井、颈部和督脉,后推膀胱经膏肓、上胸、缺盆部,用摩法,也可用拇指推。
3.胸部(如胸痛) 先在患侧用缠法,由轻到重,轻可以消散,重则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3次,并用拿合谷、消气分、推背部和腹部等辅助手法。
4.腹部(如胃痛) 常用推、揉、摩、搓、拿等几种手法,以推、揉、摩为主。一般先取中脘、气海、神阙、关元进行推揉或摩揉,再取天枢、足三里进行推揉,再取推肝俞、脾俞、胃俞、嗝俞。若痛甚者,多推背俞穴以止痛,前腹部少推或可不推;若暖气不畅,多推肝俞、膈俞及膻中;若大便不通,多推天枢,小便不通多推少腹两边;最后拿肩井、曲池、手三里为结束手法。
5.背部(如小儿惊风角弓反张) 着重先推背部,拿风池、胄井,病见松后再推督脉及膀胱经。
【主治病症】
一、肝胃气痛
治以舒肝理气、健脾和胃为大法。常用推、揉、摩、搓、拿等几种手法,以推、揉、摩三种手法为主。取穴方面,应取胸腹部任脉的中脘、气海、神阙、关元;足阳明经的天枢、足三里;足太阴经的大横;背部足太阳经的肝俞、膈俞、脾俞、胃俞。若痛甚者,多推背部俞穴以止其痛,前腹部少推或可不推;若嗳气不畅,多推背部肝俞、膈俞及胸部膻中,以宣通气分;若大便不通,多推天枢,小便不通,多推少腹两边,最后拿肩井、曲池、手三里,以作辅助。
二、头痛
治疗以舒筋散风为主,一般先推印堂、丝竹空、悬厘、太阳等穴,后推风池、风府,再推督脉的百会、肩井,拿风池、按风府及大椎,最后推膀胱经的膏肓穴。肝阳头痛采取先推后拿,风寒头痛采取先拿后推,先拿风池、风府,后推印堂、太阳,然后再由印堂推到百会,名叫开天门,有祛风散寒的作用。
三、漏肩风
对新病多推肩部周围穴位,采用“和劲”,同时还要问病人头晕与否,如不晕而感到舒适,表示经络通畅,可多推一些时间,并且见效也较快。对久病患者,则先推肩井、颈部和督脉,后推膀胱经膏肓、上胸、缺盆部,用摩法,也可用拇指推。
四、小儿惊风
对神志昏迷不醒的高热患儿,可拿合谷、风池、风府,使之苏醒,直至哭声喊叫响亮,方认为惊止、窍开。对痰食引起的惊厥症,常用揉摩法揉两胁,以顺其气,摩中脘以消痰食。一般经治疗20~30分钟后,病情逐步好转,气见通顺或宿食排出。
对慢惊风,始宜补中气、健脾胃,采取揉中脘、推背俞之法。对角弓反张的治疗,认为必须着重于先推背部,拿风池、肩井,病见松后再推督脉及膀胱经。
五、胸痛
在患侧用“缠法”,由轻到重,轻可以消散,重则破血,再用拿法在患部拿1~3次,并用拿合谷、消气分、推背部和腹部等辅助手法。治疗完毕,命病人进稀饭或面汤。
六、腹痛
摩胃脘部,按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如胸闷甚者选推足阳明经胸部穴)。再推背俞穴(自督俞至三焦俞),按膈俞、肝俞、脾俞、胃俞。然后拿肩井、内关、合谷,搓两胁。如在发作时则先推治背部及四肢诸穴,待痛解后再摩治其腹。
七、冠心病
推膻中、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神堂、膏肓俞,按至阳、内关,按揉灵道。拂灵墟、神藏,抹肩胛骨内侧缘。
八、失眠
九、高血压
推背俞(以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肾俞为主),抹风池,推百会,按揉曲池、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十、落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