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多数为遭受风、寒、湿而引起。但也有由足经所属脏腑的慢性病变,反应在所属经络循行的膝关节处疼痛。或者,关节疏松及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
2.症状
膝关节疼痛,开始疼痛有肿胀者,日久肿消,仅是关节疼。有时疼轻,有时痛重。疼痛多在膝盖部位,或是膝盖两侧关节疼。阴雨天较为疼痛。痛重时,不能走路,或走路跛行。
3.辨证施治
膝关节是较为活动的关节,因而,多得之于活动之后。膝关节的活动,则以抬步最为频繁。所以,疼痛多在膝盖及膝眼部位。而此部位,属于足阳明胃经,并连及足太阴脾经。抬步,继之为踏步着地。着地时,则由足太阳膀胱经所承受,此又连系着足少阴泻经。此外,抬步与踏步的活动过程,为一伸一屈。这种伸屈,主要为足少阳胆经与足阙阴肝经所支配。根据病痛所属的经脉循行范围,在分别轻重的原则下,选取局部与远道相结合的穴位,并配合除风湿,活血脉,止疼痛等的配穴方法,施以适当手法治疗之。
配穴与手法:
(1)足三里穴(补)、阴陵泉穴(泻)、膝眼穴(补)、鹤顶穴(泻)。每穴平揉、压放各70~100次。
(2)足三里穴(补)、犊鼻穴(补),各平揉、压放100次。阴市穴用五行联用法。
(3)大杼穴(补)、委中穴(补)、承山穴(泻)。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
(4)风市、阴市穴,各用五行联用法。
以上各组配穴,根据病情的需要,既可用一组的穴,也可以合并两组的穴位。
轻重标准度:新病、远道穴用重度,局部穴用轻度;久病,局部穴用重度,远道穴用中等度。病者,如属体弱,即用轻手法。
快慢标准度:应用中度。
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中度。
方义解释:上述局部穴,即膝关节部位的穴,如膝眼、鹤顶、犊鼻等穴。此外,均属远道穴。新病,远道穴用重手法,以缓解其疼痛的病势。久病,局部穴用重手法,以促进其深层组织功能的恢复。并结合远道穴的中度手法,进而达到疏筋活血及驱邪扶正等作用。
验案例证
(1)张X,女,55岁。住中国人民解放军203部队家属院。1978年1月17日初诊。
主诉:右膝关节痛七八天,经红十字会医院诊断,怀疑为痛风,治疗未见效果。现仍痛,走路跛。
检查:右膝关节内外肿胀,有压痛,屈伸困难,为风湿所致。
处理:阴包穴,用五行联用法。压放配曲泉穴,振颤配大敦穴,点打配中封穴,摩推配行间穴,左右揉配太冲穴。内膝眼穴,用五行联用法(按脾经选配穴位)。压放配阴陵泉穴,振颤配隐白穴,点打配商丘穴,摩推配大都穴,左右揉配太白穴。足三里、阳陵泉穴,均做五种手法。
复诊(19日):当日回去很疼,昨、今两日则轻多了,走路已不跛了。
处理:仍用前法。
本病,治疗4次而痊愈。
(2)张X,男,63岁。西安市帆布厂退休工人,1982年9月13日初诊。
主诉:右关节痛已久,时疼时轻。近两月,逐渐加重。上周经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检查、拍片,诊断为骨质增生,服药未效。
检查:膝关节周围,不红不肿。屈伸小腿,则觉疼,蹲不下。脉象滑。
处理:风湿关节疼点穴,取委中(补)、承山(泻)、犊鼻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阴市穴,用五行联用法。
复诊(14日):点穴后,感到轻松,今天腿能蹲下,关节痛大为减轻。
处理:同前。
三诊(15日):现在右膝既可蹲下,又可立起,只是还有一点疼。
处理:同前。
四诊(16日):只感到腿窝筋有点疼。
本病,共点穴17次而痊愈。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