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鼻衄,即鼻出血。多由肺热,或胃热熏蒸所致。但是,也有因鼻腔干燥、作痒,用指甲搔破血管,而引起的鼻出血,多数为儿童。也有成人因肝火偏旺,而引起鼻出血的。
2.症状
鼻腔干燥,咳呛,痰少,烦渴,口臭,头痛,目赤。在鼻子出血时,堵住鼻孔。血就从口内流出。有的隔几天出一次血,量也很少。
3.辨证施治
肺开窍于鼻,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火盛,则血上溢于鼻。泻热,则应取手阳明大肠经。统血者脾,则应加强脾的统血作甩。藏血者肝,亦应调之。调者,血虚补之,血热泻之。但是,鼻出血,多因血热上壅,鼻腔血管破裂不易收缩。所以,就不断地反复出血。对此,除泻肺胃之热外,还须补肾阴之水,引热下行,则血管就易收敛,则血可止。
配穴与手法:
第一组:合谷穴(泻)、膈俞穴(泻)、脾俞穴(泻)、肝俞穴(泻)、隐白穴(补)等穴。按上列次序点穴,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隐白穴,另加点打法100次。
第二组:内关穴(补)、合谷穴(泻)、列缺穴(补)、太阳穴(泻)、风池穴(补)、百会穴(泻)、太溪穴(补)、行间穴(泻)、隐白穴(补)、足三里穴(补)、膻中穴(补)、巨阙穴(补)、中脘穴(泻)、关元穴(补)、期门穴(泻)、肺俞穴(补)、膈俞穴(补)、肝俞穴(泻)、脾俞穴(补)、肾俞穴(补)等穴。按上列次序点穴,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
轻重标准度:应用中度。
快慢标准度;应用慢度。
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小度。
方义解释:
第一组配穴:取合谷穴,有泻肺胃之热的作用。合谷穴,为大肠经之原穴。因与肺经为表里;泻此穴,则肺热可泄。胃热上逆,则必传于手阳明大肠经;泻此穴,不但可泻由经所传之热,而且,可泄由腑所传之热。因为胃肠相连系,胃主纳,大肠主出,胃腑有热,则可由大肠腑排出。由于血热,所以,对膈俞、脾俞、肝俞穴而用泻法。补隐白穴,则有收缩血管之作用,为止血之主要穴。
第二组配穴:取内关、合谷、列缺、太阳、风池、百会等穴,则起安神止痛作用。取隐白与膈俞、脾俞、肝俞、膻中、巨阙、肺俞、肾俞、关元等穴,则可止血与补血。泻期门穴,可解郁;泻行间、肝俞穴,补太溪穴,有凉血之效。补足三里穴,泻中脘穴,除健胃之外,还可引热下降。本组配穴,既可应用于肝火偏旺鼻出血者,也可用于反复鼻衄的患者。
两组配穴,都是按照排列次序点穴,每穴平揉、压放各70~100次。
轻重标准度:应用轻度。
快慢标准度:应用慢度。
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小度。
验案例证
(1)何XX,女,54岁。1962年3月22日初诊。
主诉:昨日,鼻内突然出血,一日连续出血数次,每次约有一碗,塞住鼻孔,则由口内流出。昨日在内科门诊,打止血针后仍然出血,每次约一茶碗多,头昏。
处理:血热则妄行,及肺开窍于鼻的理论,泻合谷穴,以清肺热。取膈俞、脾俞、肝俞等穴,行泻法。补足太阴脾经之隐白穴。每穴平揉、压放各100次。隐白穴,加点打法100次。约患者下午再来治疗1次。
复诊(22日下午4时):上午点穴后两小时,流鼻血一次,血量较前少些。4时,又流鼻血一次,量很少。
处理:即照前法点穴,当时血即止。
此后,23、24日,各点穴1次,症状逐渐减轻。26日,又点穴1次,基本痊愈。
(2)曹XX,男,15岁。住西安市兴庆路八通路中门四号。1984年10月30日初诊。
主诉(其父代诉):从不到一岁的时候,就发生流鼻血。一般情况,相隔8天左右,就要流一次鼻血;相隔二三个月,就闹一次鼻子大出血。每年由子好几次大的流鼻血,因而,也就好几次住院输血治疗。1984年,住某军医大学医院治疗,经确诊为假型血友病。在住院期间,仅收一时之效(1982年,经陕西省中医研究所某名老中医给以汤剂治疗达一二年之久,仍然犯病)。
检査:面黄,鼻孔塞着止血纱布。舌淡,苔薄白。脉滑兼数。两尺脉浮而无力。为阴血虚。
处理:拟以补气,养血,止血,补肾与健脾。取内关(补)、太渊(补)、合谷(泻)、隐白(补)、太溪(补)、三阴交(补)、章门(补)、膻中(补)、巨阙(补)、中脘(泻)、关元(补)、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等穴,均用补法。每穴平揉、压放各50次。手法轻,间歇极小。
复诊(31日):昨日点穴后,鼻子再未出血。自觉右侧鼻孔已好,左侧鼻孔尚有一点出血。原来患者两鼻孔出血,左侧较重。
处理:同前。
三诊(11月1日):经过2次点穴之后,两个鼻孔均已止血。同时,鼻孔也不用堵塞纱布了。
处理:同前。
四诊(2日):按以往每次鼻出血的时间,都是在早上起床以后。经连日点穴,一直没有出血。
处理:同前。
患者,由于住的地方较远,因而,改为每周治疗3次。到12月21日,点穴20次,一直没有出血。精神很好,面色白中含红。到1985年1月9日,又来复诊。据称:“在12月24日,鼻子有少量的出血,并没有在意。到第三天时,鼻出血就多了,当即前往医院鼻科检查:鼻腔毛细动脉血管破裂,住院十多天”。队此,患者继续点穴20多天,仍未出血。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