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经脉气滞,或被风湿侵入所致。
2.症状
股内侧疼痛,即大腿内侧与腹股沟间疼痛。有一会轻,有一会重。重则不得行动,起坐困难。摸触腹股沟的筋时,就更觉疼痛。因而,腿膝不敢屈伸。
3.辨证施治
股内侧疼,牵掣腹股沟也痛,病属于足厥阴肝经范围,是肝经气滞,则应在肝经取穴,运用手法,予以疏经络活血脉,则气滞自解。如属风湿,则可配合四关等穴位。
配穴与手法:
第一组:内关穴(补)、合谷穴(泻)、列缺穴(补)、期门穴(泻)、太冲穴(泻)、光明穴(补)、丘墟穴(泻)、蠡沟穴(补)。阿是压痛(泻)配阳陵泉穴(补);阿是压痛(补)配大敦穴(泻)。每穴平揉、压放各70~100次。
轻重标准度:压痛穴,用轻手法。其他穴位,用接近重手法。
快慢标准度:压痛穴,用慢手法。其余各穴,用接近快手法。
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小度。
2.第二组:内关穴(补)、合谷穴(泻)、太冲穴(泻)、三阴交穴(补)、阴陵泉穴(泻)、足三里穴(补)。以上均取双侧穴。压痛穴配阳陵泉穴;压痛穴配大敦穴(补泻手法与第一组相同)。膻中穴(补)、巨阙穴(补)、中脘穴(泻)、关元穴(补)、肺俞穴(补)、膈俞穴(补)、肝俞穴(补)、脾俞穴(补)、肾俞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70~100次。
轻重标准度:应用重度。
快慢标准度:应用快度。
平揉圆圈大小度:应用中度。
方义解释:
第一组配穴:应用于气滞足厥阴肝经,即股内侧至腹股沟之间疼痛。取内关、合谷、列缺、期门等穴,以理气活血解郁。取太冲配光明穴、丘墟配蠡沟穴,则疏通肝经与胆经的阴阳表里。此外,取阳陵泉及大敦穴,交换配合压痛穴,以增强抑制筋痛之效果。
第二组配穴:应用于股内侧及腹股沟风湿疼痛。取内关配合谷穴,可安神止痛。合谷与太冲穴,则除风湿。三阴交与阴陵泉配足三里穴,健脾胃以利湿。因而,可增强治疗风湿之作用。大敦与大冲穴,可起引经之效。取阳陵泉穴,有治筋痛之效果。取膻中、巨阙、中脘、关元、肺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等穴,为活气血,补肝肾,并增进对本病的治疗效果。
验案例证
陈XX,男,23岁。在宁夏银川市解放军部工作。1984年8月15日初诊。
主诉:腹股沟疼已两年。开始左侧腹股沟痛,近一周则右侧痛。左侧有轻微疼,右侧则痛甚。因而,走路跛行。曾经XX医院检查,确诊为风湿关节炎。经过理疗、针灸、服炎痛喜康片等治疗,迄未见效。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沉弦滑。
处理:此为阳气虚,风湿及气滞足厥阴肝经。取合谷(泻)、太冲(泻)、足三里(补)、丰隆(泻)、膻中(补)、巨阙(补)、中脘(泻)、关元(补)、期门(泻)、阳陵泉(补)、压痛穴(泻)、大敦(泻)、压痛穴(补),肝俞(补)、脾俞(补)、肾俞穴(补)。每穴平揉、压放各50次;太冲与合谷穴,各100 次。
复诊(16日):点穴后见效,走路跛比前见轻。
处理:仍按前法。
本病,点穴5次,基本痊愈。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