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粥,就是以谷类为主,配合水果、蔬菜、鱼肉蛋奶、药物等制成的稀饭。药粥疗法,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粥应用于强身延年、防治疾病的一种饮食疗法。粥主要由米加水煮成,俗称稀饭,古代称作糜、鬻(粥)。其中厚粥称.$(zhān音占),薄粥称酏(yí音异)。据考古学研究,河北武安县磁山遗址发现的粟粒,距今已有七千余年,是我国最早被“驯化”的栽培植物之一。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距今亦有七千余年之久。在距今三四千年的甲骨文中有麦、黍、禾、粟、稻等字。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5世纪(西周至春秋中叶)成书的《诗经》中提到130多种植物,其中谷类除上文提到的以外又有稷、粱、牟(大麦)、菽苴(大麻子)。由此可见由粮食制作的粥如粳米粥、粟米粥、秫米粥、大麦米粥等,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人民十分喜爱的食品。至于粥与药结合用于疾病防治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书中记载服用青粱米粥治蛇伤,用米、胶煮粥,治痫病。其次《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西汉名医淳于意以火齐粥治疗齐王疾病。秦汉时期成书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记载了半夏秫米汤治疗目不瞑(失眠)。书中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阐述了饮食疗法的理论。
如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素问·五常政大论》说“: 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书中五谷指粳米、麻、大豆、麦、黍;五果为枣、李、栗、杏、桃;五畜系牛、犬、猪、羊、鸡;五菜是葵、韭、藿、薤、葱。书中还指出各脏有病时宜食的食物。这些论述亦为药粥疗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收载365味药物,分上、中、下三品排列,其中记载了许多药食兼用的药物,如大枣、百合、龙眼、山药、莲子、芝麻、核桃、薏苡仁、干姜、鲤鱼、狗、羊、猪、牛、蜂蜜等,均为药粥方中常用之品。更为重要的是将《内经》中所说的谷、肉、果、菜之品列入广义的药物中予以收载,按中医学理论分类排列,记载性味、功效主治、宜忌等内容。此书的做法成为后世中药著作的范例,一直沿用至今,为药粥疗法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东汉至清,随着医学的进步,药物数量的不断增加,药粥方数量由少增多,所治病种逐步扩大,药粥理论日趋完善、成熟,至清代光绪七年黄云鹄撰著我国第一部药粥疗法专著《粥谱》,前后经历了一千余年的发展过程。在专著成书之前,历代药粥理论及方剂散见于本草、方剂、养生、食疗、临床医书、综合性医书中,现将各个历史时期收录粥方较多的代表性著作,简介于下:
(一)汉唐时期
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经后人整理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并成为中医经典著作。在这两书中有很多米药同用的方剂或药后食粥的论述。如白虎汤、桃花汤、竹叶石膏汤,方中皆有粳米与药同煮。桂枝汤的煎服法交待了服药以后,须吃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保暖发汗,治疗风寒感冒。由于张仲景创立辨证论治学说,为我国医学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后世尊称他为“医圣”“、医方之祖”,亦是药粥疗法的先驱者。
唐代昝殷著《食医心鉴》,原书宋代尚存,后失传,现在流传的本子是日本人从《医方类聚》中辑出,共1卷。书中载方211首,治疗16类病症,其中论中风疾状、心腹冷痛、五种噎病、七种淋病、小便数、五痢赤白肠滑、五种痔病下血、妇人妊娠诸病及产后、小儿诸病食治诸方中载粥疗方46首,每方叙述主治病症、药粥组成、制法、服法。此书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药粥方临床应用经验,其中高良姜粥、黄雌鸡粥、黄芪粥、糯米阿胶粥、竹沥粥、地黄粥、猪蹄粥、马齿粥、淡竹叶粥、梨粥、生芦根粥、人参粥、鸡子粥、郁李仁粥、紫苏子粥等方,一直沿用至今,经久不衰。
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其中卷二十六为食治,载序论、果实、菜蔬、谷米、鸟兽虫鱼五节。论述了食疗理论及各种食物的性味、良毒、功能主治等。在序论中提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食疗不愈,然后命药”“,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的观点,发展了《内经》食疗的理论。书中记载了防治脚气病的谷皮糠粥,温补阳气的羊骨粥,祛风的防风粥等药粥方。唐代孟诜撰著的《食疗本草》,原书早已散佚。近代在甘肃敦煌石窟中发现残卷,书内有“茗粥、柿粥、秦椒粥、蜀椒粥”4方。此外,晋代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隋朝巢元方等著的《诸病源候论》、唐代王焘编撰的《外台秘要》零星记载了几张药粥方,如常山粥、鸭粥、章陆根粥、大麦粥等。
(二)宋元时期
宋代陈直撰著的《养老奉亲书》一卷,是我国现存早期老年病学专著。上篇十六篇列16种病症的食疗方,计160条;下篇十三篇言老人医药之法,摄养之道、备急方。书中刊载治老人病症药粥方43首,分列于养老益气方、老人眼目方、耳聋耳鸣、五劳七伤、虚损羸瘦、脾胃气弱、泻痢、烦渴热、水气、喘嗽、脚气、诸淋、噎塞、冷气、诸痔、诸风16种病症中,如乌鸡肝粥、莲实粥治目疾;鹿肾粥、猪肾粥治耳聋;羊肉粥、雀儿粥治老人五劳七伤、虚损;甘蔗粥、桃仁粥治喘嗽;荜茇粥治冷气;桑耳粥、苍耳粥治痔疮;荆芥粥治诸风等。书中提出“以食治疾,胜于用药”“,凡老人有患,宜先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把食治作为老年病重要治疗原则,为药粥疗法应用于老年病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养老奉亲书》问世以后,对后世影响甚大,元代邹铉(一作鈜)为了表达尊敬陈直的心情,自号敬直老人,于1307年将陈直著作加以整理,并续增第二、三、四卷,改名为《寿亲养老新书》,流传十分广泛。在药粥方面载方77首,增补了“晨朝补养药糜诸法”“、食治方”、“妇人小儿食治方”,增加了山芋粥、栗粥、乳粥、枸杞子粥、枸杞叶粥、马眼粥、猪肚粥、苏麻粥等方。宋代《太平圣惠方》是宋初朝廷出版的重要医药著作,由王怀隐等人集体编写而成。全书100卷,刊于宋淳化三年(992年)。其中卷九十六、九十七为食治。卷九十六载食治论、14种病症160首食治方;卷97载食治13种病症及养老,药茶诸方160首。两卷共载药粥方132首,系统总结了宋代以前的药粥方,所载各方方名、组成、剂量、煎服法俱全,便于应用。既有单味药粥,也有复方药粥,涉及内、妇、儿、五官科病症27种,颇有参考价值。
宋代《圣济总录》,系宋徽宗时由朝廷组织人员编撰。成书于政和年间(1111~1117年),后经金大定年间和元大德年间两次重刊。全书200卷,录方近2万首。其中卷一百八十八至卷一百九十为食治门,三卷共载28种病症的药粥方118首。此书是在《太平圣惠方》成书120余年后编撰的大型方书,在吸收《太平圣惠方》食疗方基础上,增补了食治发背痈疽、瘰疬、大肠诸疾、妇人血气、吐血、蛔虫等新病症,新增了许多药粥方,如木耳粥、补虚正气粥、茯苓粥、扁豆粥、杏酪粥、商陆粥、枸杞羊肾粥等。
元代忽思慧撰《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忽思慧曾任宫廷饮膳太医,积累了丰富的烹饪技艺、营养卫生与饮食保健方面的经验。此书广收朝野食疗的精粹,配方以羊类为主料,图文并茂。主张食疗勿犯避忌,坚持不用矿物药和毒性药配方,组方原则遵循“于本草内选无毒、无相反、可久食、补益药味”。原书刊于天历三年(1330年),载方246首。在聚珍异馔、食疗诸病二节中列药粥方23首,如乞马粥、汤粥、粱米粥、河西米汤粥、羊骨粥、萝卜粥、小麦粥、山药粥,可补前人的不足。此外,宋代《重订严氏济生方》载紫苏麻仁粥、猪腰子粥;《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中的赤小豆粥;《普济本事方》中的乌头粥、麻子苏子粥、乌豆粥;《山家清供》载豆粥、梅粥、荼.粥!、真君粥、河枢粥;元代《世医得效方》中薏苡粥、薤白粥、苏麻粥,均为零星记载,且互有重复。
(三)明清时期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谷部论述了粥有畅胃气、生津液作用。列举了小麦粥,寒食粥,糯米、秫米、黍米、粳米、籼米、粟米、粱米粥,以及可以常食的粥方共62首,如绿豆粥、菱实粉粥、百合粉粥、胡萝卜粥、油菜粥、菠薐菜粥、荠菜粥、芹菜粥、韭菜粥、茯苓粉粥、牛乳粥、鸭汁粥等等。各方名下注明功效,无剂量与煎服法。综观李时珍所集药粥方,取药以无毒、滋补,可以久服为原则。此外,在白石脂、磁石、锁阳、瞿麦叶、土茯苓、高良姜、麻黄、葛根等众多条目下亦载有药粥的资料。
明代高濂所撰养生保健为主的《遵生八笺》,刊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其中《饮馔服食笺》粥糜类载列药粥方40首,果实粉面类18种,可以配入粥中。作者选方原则是“非我山人所宜,悉并不录。其他仙经服饵,利益世人,历有成验诸方”“,择其可饵录之,以为祛病延年之助”。所载之方取为平常易得,无毒之物,除去与前人重复之方外,菊苗粥、沙谷米粥、河祇(海鲞)粥、门冬粥、肉米粥可补前人不足。可以制粉的药物总结为藕、鸡头实、栗子、菱角、姜、葛根、茯苓、松、柏、百合、山药、蕨、莲子、白芋、蒺藜、瓜蒌根、吴茱萸。
此外,明代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载乌头粥治风寒湿痹,鸡头粥复方长服令人有子,是作者自己试用过的验方,有良效。《老老余编》中所列11方,除鼠粥治水肿,余皆录自前贤诸方。明代李梴《医学入门·食治门》中载药粥方13首,除面粥治泄泻、膂肉粥养肾、胡桃粥治阳虚腰痛及石淋五痔外,皆与前贤诸方重复。明代初期周定王朱."及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所编《普济方》,载方6万余首,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其中卷二百五十七至卷二百五十九为食治门,列33种病症。所载166首药粥方,绝大部分取自《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作者仅增加生萝卜粥、单食白粥、酒粥食治方、糯米粥数方。刘伯温编的《多能鄙事》载有药粥30方,朱权《臞仙神隐》收录10方,王象晋《二如亭群芳谱》载药粥18方,皆为民间常用方。由此可见,明代医家或民间应用药粥防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