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督正脊术是山西省中医院李建仲和贺振中两位教授在继承、总结著名按摩专家卢英华和山西省推拿界泰斗王中衡两代前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推拿方法,结合自身推拿实践创立的独具特色的推拿流派,又称通督复位法或脊柱矫正术。
发展过程:四代传承
卢英华(1901—1984),山东省昌邑县人,著名按摩专家。他1931年拜宏衍寺乐禅方丈为师学习气功及按摩术,后考取医师资格,曾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主任。卢英华的按摩手法,以指针法为主,按压法、揉捻法、振颤法、捏法、掐法、摩法等为辅,治疗内、外、妇、儿科疾病效果显著。
王中衡(1929—2002),自幼学习家传太极拳与保健按摩之术,1952年正式拜入卢英华门下学习推拿术,后受邀来山西工作,在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创立了气功按摩科。他认为气血的升降出入是否正常依赖于经络循环是否畅通。形体歪斜不正,必然出现脊柱关节的位置改变,形不正则气不顺。脊柱的歪斜会影响督脉的气血流通,从而影响相应器官、组织正常工作。通过整复脊柱,可以同经络、调气血、振阳气,可谓治病求本。
李建仲,现任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推拿科主任,1987年调到王中衡身边工作,正式开始拜师学艺。经过多年刻苦钻研,集百家之长,在推拿、按摩、整复手法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后来他与山西省中医院贺振中主任合作,协助王中衡整理、总结中医脊柱推拿的临床经验,完善并创新了王中衡以整复脊柱手法与调节腹内丹田之气手法相结合的通督推拿疗法,并于2006年正式命名此法为“通督正脊术”。同时,他们也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传承人,包括学术继承人:关芳、赵立胜;硕士研究生:郭翠英、王丽婷、刘昌盛、裴志勇、李晋文、李志贵等;徒弟:谢陶生、周权、曹国军、颜高峰、陈雨茂、沈云花、余永胜等。杨润、李志贵、李晋文作为通督正脊术的第四代主要传承人,现就职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推拿二科,在传承和发扬中医通督正脊学术流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主要思想:通督正脊
中医认为人身背后有三关(玉枕、夹脊、尾闾)贯通脊椎上下。若各节脊椎排列有序,则三关之气通达,督脉气血通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脊椎作为躯体的支持结构,对脊髓、神经根等起着保护作用,若其中某一节段出现改变,必然会影响人体的中枢——脊髓,继而导致相应的器官或组织发生异常。中医气功与导引术理论认为,疾病的产生与督脉气血是否通畅关系密切。通督正脊术认为,任何疾病的产生都是脊柱的某一或某些部分在直接或间接病因的影响下偏离了正常位置,从而使督脉气血不通、统摄无权,影响相应脏腑、经络、气血,使之不能发挥正常功能。故在治疗时,须首先检查患者的脊椎形态,观察脊椎的棘突位置是否正常(是否有向左、向右的偏斜或向前向后的凹凸现象)。若有改变则说明此处的脊椎关节发生了错动或错缝。临床观察发现,失常的棘突附近大多有压痛、叩击痛或筋聚等现象。
就按摩部位而言,围绕脊柱的整脊法和腹部的点揉法是通督正脊疗法的关键手法。脊椎整复法主要有坐位推正法、抬头摇正法、坐位拨正法、低头摇正法、定位摇正法、掌指推正法、扳肩推正法、腰椎斜扳法、腰椎后伸推压法、牵引肘推法、背抖法、摇按骨盆法等。腹部的常用手法有疏肝调胃法、温肾法、指针法点关元或肓俞等;颈部的常用拿捏法、压颈法、压中府、疏通上焦法、背部弹拨法等。在推拿手法治疗的基础上,医者还会根据患者病症的不同,通过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的有机结合,为不同患者制定日常导引方案,促进疾病康复。
通督正脊疗法不仅对颈椎病、颈部扭伤、腰腿痛、骨关节退行性改变、梨状肌综合征、面瘫、半身不遂等软组织和神经系统的病症有良好疗效,而且在头晕、失眠、胃脘痛、腹泻、痛经、阳痿早泄、咽炎、更年期综合征等内科杂病的治疗上也有显著效果。
近几十年来,随着《通督按摩法》《通督按摩法新论》《通督正脊术》《通督正脊疗法》四部“通督”系列专著先后出版,基本完善了通督正脊术学术体系。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专款建设“通督正脊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已多年将“通督正脊术”作为选修课,李建仲、贺振中先后在北京、三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多地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这些都证明了通督正脊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