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文化中医流派正文

孟河医派三百年之继承发扬

著名中医药学家章次公在上世纪20年代就提出 “发皇古义,融会新知”的主张。发皇古义就是继承,融会新知则是创新,“继承不泥古,弘扬不离宗”,既要搞好继承,又要不断创新,但不能丢了传统,要按照中医的体系与标准去评价,走自己的路。同时也要看到,中医药的创新必须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体现临床疗效的前提下,通过临床实践进行研究,又要回归到临床实践中去,达到继承和创新两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丁甘仁在《诊余集》序言云:“吾吴医学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小小孟河哺育出了费伯雄、马培之等全国知名的医学大家,并且带出众多弟子,学术相传至今。孟河医派的继承发扬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孟河费、马、法、沙、巢、丁氏等诸家不仅医术世代相传,名医辈出,其渊源家学只有极少数医家能与之匹敌。孟河诸家不持门户之见,同业之间相互切磋,博采众家,互敬互学。余听鸿私淑费氏又受马氏外科思想的影响,掌握了外证的病机变化和内治方法,光大了马氏之学。丁甘仁杂病调治上多有费氏之法,力倡和缓。

二是尊经典理论而不拘泥于古方,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勇于探索,形成自己的特色,只求实效,以临床效果为第一要义,尤其在杂病、外证方面颇有建树。

三是不遗余力地培养后学,不仅仅局限于家传,当时在常州和孟河以儒从医者甚众,或承其家学,或受于师门,他们为各地培养了许多弟子。

四是孟河医家陆续向外拓展,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咸丰至民国初,从孟河走出的名医、传人、弟子(包括其后裔)足涉大江南北。如沙石安到镇江,形成了大港沙派;马培之先后迁居苏州、无锡,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丁仲英迁往上海,余听鸿迁居常熟,邓星伯、沈奉江归无锡,贺季衡归丹阳,并且带出众多弟子,代有发展,成为当地的名医或医学流派。

五是开拓了现代中医教育的先河,以前的中医界多以私人传授医学技术,而且思想保守,对某些医学良方,秘而不宣,这种个体授医术的方法,不能很快培养中医人才。孟河派的许多有识之士改变了培养中医师承家传的单一方式,创办近代中医教育,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培养人才。

首先是丁甘仁1917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医药大学前身),从1917到1948年间毕业九百余名,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中医人才,如马氏后裔书坤、嘉生、笃卿三人曾就学于丁甘仁之门,时称“马氏三骏”。著名中医严苍山、王一仁、许半龙、程门雪、黄文东,丁济万、张伯臾、秦伯未、章次公、王慎轩、陈存仁等,均为早期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的高才生。无论在创办时间、持续时间,以及培养中医人才数量等方面,均居当时全国的领先地位,在我国近现代中医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代中西医汇通派著名代表人物恽铁樵于1925年创办了“铁樵中医函授学校”,成为近代中医教育史上以函授形式办学影响最大的中医学校,培育了像陆渊雷、章巨膺、徐衡之、顾雨时等一批具有创新思想的优秀人才。1928年徐衡之与陆渊雷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思想高水平的中医优秀人才,都有相当建树和发展,形成了庞大的传承体系,扩展到全世界,可谓“孟河医派弟子遍天下”,使孟河医派学术得以风靡于神州,成为中国近代最具有活力的中医流派。1929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医药团体反对废除中医的代表大会,主要由孟河医派的常州弟子丁仲英、谢利恒、蒋文芳、张赞臣召集发起和具体承办。

孟河医派在近代中国的崛起是传统中医向现代中医发展的必然。笔者考证分散在全国各地有百余位名中医是孟河医派弟子,弟子更是上千,常州地区有孟河医派弟子两百余人。2009年首批30位国医大师中属于孟河医派的就有6位,如学医于孟河马惠卿的朱良春教授、学医于横山桥杨博良的颜正华教授,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中医学家裘沛然,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所长颜德馨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陆广莘研究员等,这是其他医学流派无法相比的。其他著名的弟子有民国时期的谢利恒、恽铁樵名杨沪上。谢利恒是近代著名中医教育家,20世纪上半叶中医领军人物,在1921年编写成了大型辞书《中国医学大辞典》,共计350余万字,这是自近代以来的一部全面总结、阐述和介绍中国医学的大型工具书,到解放初时已先后印刷了32版。孟河派著名医家张简斋创金陵医派,30年代起在医界颇负盛名,与北方施今墨齐名,当时有“南张北施”之说。他为宋美龄治愈了顽固的胃疾,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亲题当代医宗匾额,故张氏有御医之雅号。40年代丁甘仁长孙丁济万(常州人)在上海家喻户晓,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长、以及港九中医公会永远会长。上世纪50年代后,更多的孟河派名医成为现代中医的领军人物,如原卫生部中医顾问、著名中医学家秦伯未、章次公、岳美中,中医治疗血液病的先驱徐衡之(常州人)、中医妇科学家王慎轩、中医肾病宗师邹云翔教授、中医内科学家印会河、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长费开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大内科主任史载祥、国医大师干祖望、上海中医药大学张赞臣教授等。

文革结束后,为抢救孟河医派宝贵的学术,武进卫生局和孟河医派的弟子张元凯、时雨苍等人,历时五年,总结了费伯雄、费承祖、马培之、巢崇山、巢渭芳、丁甘仁6位医家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1985年编著成《孟河四家医集》出版。德国学者Volker Scheid,潜心研究孟河医派,著有《孟河医派源流论》,于2007年在美国出版,他说:“我想通过这本书告诉世界:孟河医派了不起,孟河医家了不起。我认为孟河医派创造了一种可贵的模式,对当今中医发展有很好的启迪作用。”201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孟河医派三十八家临床特色及验案评析》,首次汇集了孟河医派具有代表性的医家三十八位,既有始创期赫赫有名的费、马、巢、丁四大家,也有现今享誉杏林的国医大师、名家,重点总结提炼了每位医家的学术特色和临证用药特点,从中既可以体会出孟河医派的一脉相承、学术特色,又能学习到每位名家独特的治疗思路与遣方用药技巧。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孟河医派三百年之历史源流

下一篇: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