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言:“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在《易经》中,九为阳数。九月初九为两九相重,是为重九,亦是重阳。重阳节的本意含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尊老、爱老、孝老的文化精髓,这一理念传承至今,寓意着人们对敬老美德的向往和对健康长寿的期盼。
孟子说,如果能够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则治理家国天下不再是棘手之事。在《礼记》中,孔子提出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尊重老人应成为社会的风尚,因为老人为家庭和社会做出过贡献,他们年纪大了,不应被家庭、社会所冷落和忘记。衣、食、住、行是百姓生活最基本的要素,古人在这四方面奉养老人的态度、做法,折射出了古代『孝道』的基本内涵。
一、衣
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战国时期《盂子·尽心上》
在古代,只有贵族才能穿丝绸的衣服,而平民只能穿葛、麻等制作的衣服,故又称为“布衣”。但即便是平民百姓,其中年长者是可以穿丝绸做的衣服的。《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诗补传》卷十九:“桑梓者,父母手所植,以给蚕食、以供器用之物,为子孙者,见桑梓如见父母,心恭敬之而不敢慢。”
另外,与葛、麻等制作的衣服相比,丝绸制作的衣服光滑柔软,穿着舒适,可增强体表皮肤细胞活力,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北宋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中,从养生角度对老年人的衣饰做了要求。比如,被褥要平软;枕头“实以菊花,制在低长:低,则寝无罅风;长则转不落枕”。菊花气味芳香,常用菊花枕的人,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饱满,对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病、头晕、失眠、眼部疾病等也有良好的养生保健作用。使用低而长的枕头,既容易保暖,还不易落枕,对颈椎病也有预防作用。
衣服不能过于宽长,过于长的衣服容易将老人绊倒,而过于宽的衣服不便于保暖。由于老年人“肌肉瘦怯,腠理开疏”,陈直还设计了一个类似现代“颈托”的饰品供老年人使用,以保护腠理:“其颈后连项,常用紫软夹帛,自颈后巾帻中垂下着肉,入衣领中,至背甲间,以护腠理。”
二、食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春秋时期《左传·郑伯克段于郬》
春秋时期的郑庄公赐给颍考叔饭食,颍考叔说:“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郑庄公听闻后大受感动。
古代生产力低下,平民常食不果腹,更难以吃到肉食,只有贵族才能经常吃到肉,故又称之为“肉食者”。为了使老人的营养得到保障,古代规定70 岁以上的老人要能吃上肉。孟子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在重大庆典时常赏赐老人肉食,清代康熙、乾隆年间,还举办过千叟宴,官民不论,邀请65 岁以上老人赴宴,宣扬爱老敬老之风。
《养老奉亲书》非常注重老年人的饮食调治,基本要求有:“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若顿令饱食,则多伤满,缘衰老人肠胃虚薄,不能消纳,故成疾患。”为了增加老年人的食欲,《养老奉亲书》记载的食物形式多样,制作讲究五味调和,烹饪讲究火候。食品类有粥、羹等6 种,饮料类有汤、饮等6 种,菜肴类有脍、腌等4 种,并详细地介绍了各种膳食的制作方法。同时,书中还注重老年人的忌口和顺时食疗养生。
三、住
凡行住坐卧,宴处起居,皆须巧立制度,以助娱乐。—宋代《养老奉亲书》
老人容易产生孤独感,性格变得孤僻,这更需要子女的亲情关爱。《养老奉亲书》说:“缘老人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所以应该“常令人随侍左右,不可令孤坐独寝”。子女应当经常去看望父母,以解其相思之苦,避免孤独。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如果子女需要离开父母,那该怎么办呢?古人的做法是在父母的房前种上萱草,四时青翠,花色绚丽,赏心悦目,调节父母的情志,使其借以忘忧。 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就是萱草,萱草要种在北屋之前,因为父母住在北屋里。北屋坐北朝南,又称堂屋、上房,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父母住既舒适,又显得尊贵。
《养老奉亲书》说:“(老年人)心力倦怠,精神耗短,百事懒于施为,盖气血筋力之使然也”,正因如此,老年人应该住在宽敞明亮的堂屋,如果不能,房间至少也应清洁静雅,夏天宽敞明亮,不能太热;冬天密闭性好,温暖舒适。床榻“不须高广”,便于上下床;床榻“三面设屏”可以“防风冷”。所坐椅子也不宜过高,“左右置栏,面前设几”可以避免因不慎造成的伤害。
四、行
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驴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招传从。—西汉《史记·儒林列传》
西汉时期,赵绾和王臧建议汉武帝设立明堂,完善儒家礼仪,于是请他们的老师申公出山。申公当时已经八十多岁了,汉武帝专门用“安车驷马”迎接申公进京,陪同申公的弟子则乘坐普通车辆。
“安车”是古代可以坐乘的小车,专供年老的高级官员和贵妇人乘用。年长者筋骨衰弱,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也给予格外的照顾,汉武帝聘请申公的例子就诠释了这一点。
孟子说:“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照顾好老年人的出行问题,别让老年人背着东西在道路上奔波了,这是最基本的“孝悌之义”了。日常出行除了应避免过度疲劳外,古人还十分注意一些细节以防止意外。譬如,《养老奉亲书》中说:“年老丰肥之人,不可骑马,恐有坠堕。宜别置乘座器具,稳当无失。”
古代为了使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得到优待,在太平盛世时还有老人推恩之法,即给老年人或侍奉老年人的人以官职俸禄,确保老人能安享晚年。即便如此,古代的贫富差距仍旧十分巨大,对老年人的供养也贫富不均,因此,《养老奉亲书》认为,“奉亲之道,亦不在日用三牲,但能承顺父母颜色,尽其孝心,随其所有”就可以了。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