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气血津液失常
(五)精气血津液关系失常
精、气、血、津液之间同源互生,生理上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相互累及,其中任何一方的失常,都可对其他三者产生影响,引起相互之间生理关系失调。其常见的病理变化有精气亏损、精血两虚、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血随气逆、气津停贮、气随津脱、津枯血燥、津亏血瘀、血瘀水停等。
1.精气亏损
精气亏损,即精亏与气虚同时并存的病理变化。精可化气,气能生精。肾主藏精,化生元气。肾精亏损,可致元气化生不足;气虚日久,生化无力,又可加重肾精的亏损。因此,久病或年老体弱者,可因精亏伤气或气伤损精而致精气两者亏损的病变。其临床表现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障碍以及身体虚弱,抗邪无力,而易患他病等。
2.精血两虚
精血两虚,即精亏与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源互化,故精血两虚以肝肾病变为主。若久病伤及肝肾精血;或肝血亏虚,子病及母;或肾精亏损,化血不足,均可导致肝肾精血两亏的病变。其临床常表现为眩晕,耳鸣,神倦健忘,头发稀疏脱落,腰膝痠软,或男子精少不育,或女子月经失调、经少、不孕等。
3.气滞血瘀
气滞血瘀,即气滞与血瘀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多因情志内伤,气机阻滞,气不行血而致血瘀;或因外伤闪挫等因素,导致气滞血瘀同时形成;也可因血瘀而致气的运行郁滞。一般说来,气滞可致血瘀,血瘀必兼气滞。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作用在全身气机的调畅中起着关键作用,故因气滞而血瘀者多与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临床多见胸胁胀闷疼痛、瘀斑,或癥瘕积聚等病症。肺主气,调节全身气机,助心行血,若邪阻肺气,日久可致心肺气滞血瘀,表现为咳喘、心悸、唇舌青紫等。心主血脉而行血,故心的功能失常,则多见血瘀而后导致气滞,临床可见心悸心痛、胸闷气喘、唇舌青紫等症状。
4.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是指因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而致血行瘀阻的病理变化。多因久病伤气,或年高体虚,行血无力所致。轻者气虚尚能推动,仅见血行迟缓,运行无力;重者则经脉瘀阻,致使肢体失于气血之濡养,可见肢体软弱、软瘫,甚则萎缩,或肌肤干燥、瘙痒、欠温,或肌肤甲错等气血不荣经脉等表现。心主行血,故气虚血瘀常因于心气不足,行血无力而致血瘀,临床除有少气、乏力、心悸、自汗、动则更甚的气虚症状,还兼有心前区闷痛、时作时止、舌质紫暗有瘀斑等瘀血症状。
5.气血两虚
气血两虚,即气虚和血虚同时存在的病理变化。多因久病耗伤气血;或先有失血,气随血耗;或先有气虚,气不生血等所致。由于气血均属脏腑组织的重要营养物质,因此在二者虚衰之时,组织器官失于营养而机能减退。临床常见面色萎黄或淡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自汗、形体瘦弱、心悸失眠、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甚至感觉障碍、肢体痿废不用,舌淡白、脉细弱等病症。
6.气不摄血
气不摄血,是指因气虚统摄血液的功能减弱而导致出血的病理变化。多因久病或思虑太过等伤脾,脾气不足,统血无力,临床可见咯血、吐血、发斑、便血、尿血、崩漏等各种出血症状,同时兼见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舌淡、脉虚无力等气虚的表现。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相关链接
精彩推荐
图片文章
网站搜索
最新文章
拼音索引
[中药词典]
[中药方剂]
疑难杂症
- 癌症肿瘤
- 病毒性肝炎
- 肝硬化
- 脂肪肝
- 酒精肝
- 肝腹水
- 痛风
- 甲亢
- 糖尿病
- 癫痫
- 失眠
- 面瘫
- 偏头痛
- 抑郁症
- 更年期综合症
- 面肌痉挛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神经衰弱
- 脊髓空洞症
- 白内障
- 青光眼
- 黄斑变性
- 眼底病变
- 黄斑裂孔
- 眼底出血
- 视神经萎缩
- 玻璃体浑浊
- 视网膜色素变性
- 心肌炎
- 白塞氏病
- 红斑狼疮
- 干燥综合征
- 硬皮病
- 风湿类风湿
- 坐骨神经痛
- 股骨头坏死
- 骨髓炎
- 腰椎间盘突出
- 强直性脊柱炎
- 颈椎病
- 间质性肺炎
- 慢性结肠炎
- 慢性胃溃疡
栏目导航
帮助中心
- 客服电话:010-87876186
- 客服QQ:13007415
- 邮件地址:zhzyw@zhzyw.org
- 投诉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