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理论 --> 精气血津液失常

精气血津液失常

精、气、血、津液失常,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代谢和功能异常,以及它们之间互根互用关系失调的病理变化。
阳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亡阴、亡阳都与气的耗损密切相关,气脱可以说是亡阴、亡阳的病理基础,临床上皆有机能严重衰竭的表现。但气脱又不同于亡阴、亡阳,亡阳是阳气突然大量脱失,可见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寒象;亡阴是阴气突然大量脱失,可见大汗而皮肤尚温、烦躁、脉数疾等热象;气脱则主要表现为气虚不固及机能严重衰竭,而无明显的寒象或热象。

    (三)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主要表现为血液不足及濡养作用减退的血虚,或血液运行失常,包括血瘀、出血等。

    1.血虚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营养和滋润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血虚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外两个方面:一是血液的生化不足,如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肾精亏损,血液生成的物质减少;或心、肺、肝等脏气化功能减退,化生血液的功能失常;或因瘀血阻滞,新血不生而导致血虚。二是血液的丢失、消耗过多,如失血过多,新血未及补充;或劳伤思虑太过,暗耗血液;或久病不愈,慢性消耗等因素而致营血不足,均可导致血虚。另外,年老体弱,血液营养濡润功能减退,也可发为血虚。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都依赖于血液的濡养,神志活动也以血液为物质基础。因此,血液亏虚,就会出现全身或局部失养,脏腑功能逐渐减退,神志活动衰惫等一派虚弱表现,如头晕眼花、面色不华、神疲乏力、唇舌爪甲色淡、脉虚而细等。由于心主血脉、肝主藏血,故血虚病变以心、肝两脏最为多见。心血不足可见惊悸怔忡、失眠多梦、健忘等症状;肝血亏虚可见两目干涩、视物昏花或手足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等症,若肝血不足,导致冲任失调,又可出现妇女经少、月经愆期、闭经诸症。

    2.血液运行失常

    血液运行失常,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血行迟缓不畅,或血行加速、逆乱,甚或血液妄行等病理变化,可总括为血瘀与出血两类。

    (1)血瘀: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瘀结停滞的病理变化。血瘀形成的原因很多,如气滞而致血行受阻,或气虚无力行血;或痰浊阻于脉络;或寒邪入血,血寒而凝;或邪热入血,即可煎灼血液,使血液黏稠不畅,也可灼伤脉络,使血溢脉外,积存体内;或跌闪外伤等,均可形成血瘀,甚则血液凝结而成为瘀血。所以说,瘀血是血瘀的病理产物,而在瘀血形成之后,又可阻遏气机,滞塞脉络,作为继发性致病因素,成为血瘀的致病原因之一。血瘀可以为全身性病变,也可瘀阻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某一局部,从而产生不同的临床表现。其基本特点为疼痛、痛有定处,肿块,出血,紫绀,唇舌紫暗以及舌有瘀点、瘀斑,肌肤甲错,面色黧黑等。虽然导致血瘀的原因有气滞、气虚、痰浊、血寒、血热、外伤等不同,但从血瘀的寒热性质而言,则仅限于因热致瘀和因寒致瘀两个方面。其中血热导致的血瘀,由于血分有热又可加速血行,灼伤脉络,迫血妄行,加之易扰心神和煎熬阴血、津液,故其临床表现以热象、伤阴耗血、扰神、出血为特征,可见身热以夜间为甚,面红,舌质红绛,心烦或躁扰发狂,谵语,甚则昏迷,或衄血、吐血、尿血、月经提前量多等症。血寒导致的血瘀,则见肢体手足麻木冷痛,心腹冷痛,得温则减,以及妇女痛经、月经量少延后,甚或闭经等。由于气、血、津液的运行密切相关,血瘀病理形成之后,又可反过来加重气机阻滞,甚至影响津液的输布,导致水液停蓄,形成气滞、血瘀、水停的病理状态,并以气滞为中介形成恶性循环。

    (2)出血:是指在疾病过程中,血液运行不循常道,逸出脉外的病理变化。导致出血的原因颇多,常见的有外感热邪入血,迫使血液妄行和损伤脉络;气虚固摄无力,

|<< << < 1 2 3 4 5 6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分享到:

本页关键字:精虚  精瘀  气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阴阳失调        下一篇:疾病传变

>> 返回中医理论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