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网
首页 --> 中医常识 --> 中医理论 --> 精气血津液失常

精气血津液失常

精、气、血、津液失常,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精、气、血、津液的生成、代谢和功能异常,以及它们之间互根互用关系失调的病理变化。
血液不循常道而外逸;各种外伤,直接损伤脉络;脏腑阳气亢旺,气血冲逆;或瘀血阻滞,以致脉络破损等。导致出血的病机,不外乎火热迫血妄行、气虚不能摄血和脉络损伤几个方面。出血,主要有吐血、咳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以及鼻衄、齿衄、肌衄等。由于导致出血的原因不同,其出血的表现亦各异。火热迫血妄行,或外伤破损脉络者,其出血较急,且颜色鲜红、血量较多;气虚固摄无力的出血,其病程较长,且出血色淡、量少,大多表现在人体的下部或肌肤;瘀血内阻,血不归经的出血,多见血色紫暗或有血块等。

    (四)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代谢失常,即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失常。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津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和排泄过多,出现津液不足的病理状态;二是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出现湿浊困阻、痰饮凝聚、水液贮留的病理变化。

    1.津液不足

    津液不足,是指机体津液亏少,脏腑、孔窍、皮毛等失其滋润濡养而产生的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引起津液不足的原因:一是热伤津液,如外感燥、热、暑邪,或邪郁化热、五志化火等火热内生,耗伤津液;二是津液丢失、消耗过多,如汗出过多、泄泻、呕吐、多尿或烧伤等,均可导致津液大量损失;三是生成不足,如久病体虚,脏腑气化功能减退,可致津液生成不足。由于津与液在性状、分布部位、生理功能等方面有所不同,因而津液不足的病理变化,可视其亏损程度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伤津和脱液两种类型。

    (1)伤津:主要是指人体水分大量损失而亏虚的病理状态。津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内则充盈血脉,润泽脏腑,外则达于皮毛和孔窍,易于耗散,也易于补充。伤津的形成,临床常见于吐泻太过,或因高热、汗出、气候干燥等,致使津的耗伤过度,未能及时得以补充所致。临床可见皮肤、口、鼻、舌、咽干燥,目眶凹陷,十指螺瘪,小便减少,大便干燥等。

    (2)脱液:是指机体水分与精微物质同时丢失损伤的病理状态。液较稠厚,流动性较小,主要分布在脏腑、骨髓、脑髓、脊髓和关节之中,以濡养为主,一般不易损耗,一旦损耗则不易迅速补充。耗液的形成,多因热性病后期伤液,或者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或大面积烧伤所致。其临床表现多见形瘦肉脱,皮肤、毛发枯槁,舌光红无苔,甚则可见手足震颤、肌肉蠕动等阴虚风动之象。虽然伤津和脱液在病机和表现上有所区别,但津和液本为一体,二者生理上互生互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一般说来,伤津乃脱液之渐,脱液乃津伤之甚,故伤津未必脱液,而脱液必兼伤津。

    2.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是津液代谢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均与肺、脾、肾、肝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津液的输布障碍,是指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转输和布散,以致环流迟缓,或在体内某一局部发生滞留,因而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成痰饮的病理变化。导致津液输布障碍的原因很多,涉及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水液、肝的疏泄条达、肾的主水气化和三焦水道是否通畅等多个方面,其中以脾的运化功能障碍最为重要。脾失健运,湿浊停滞,临床可见胸闷痞满,呕恶欲吐,口腻不爽,腹泻便溏,甚则浮肿等症。津液的排泄障碍,主要是指津液转化为汗液和尿液的功能减退,而导致水液潴留体内的病理变化。津液转化为汗液,主要依赖肺的宣发功能;津液代谢为尿液,主要依赖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其次是肺的肃降与肝的疏泄功能。故肺、肾、肝的功能失常,均可导致津液的排泄障碍,其中肾的蒸腾气化障碍起着主要作用。水液潴留体内,溢于肌肤,同时尿液的生成、排泄障碍,临床可见水肿或腹水、尿少等病

|<< << < 1 2 3 4 5 6 > >> >>|

专家免费咨询热线:010-87876186(咨询时间:上午8:30-下午5:00)

分享到:

本页关键字:精虚  精瘀  气虚 免费索取疾病资料

上一篇:阴阳失调        下一篇:疾病传变

>> 返回中医理论页面    >> 返回首页

>> 更多专家请点击免费预约中医专家(轻松预约到专家)

图片文章

特别链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健康网站

合作网站

关于我们 | 投稿启事 | 网站导航 | 联系方式 | 人才招聘 | 意见反馈 | 申请合作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网站声明 | 求医问药 | 中医家园 | 高级搜索
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
Copyright © 2003-2012 zhz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客服热线 010-87876186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投诉电话:010-87876186 举报邮箱:tousu@zhzyw.org
版权所有:中医中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