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医理论正文

病因

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中医学又称病因为致病因素。病因学说,主要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来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中医病因理论,对临床审证求因、据因施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病因学的起源很早,远在春秋时代的秦国名医医和即指出:“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传·昭公元年》)。将阴、阳、风、雨、晦、明视作引起疾病的“六气”。《黄帝内经》将病因与发病部位结合起来,以阴阳为总纲,把病因明确分为阴阳两大类,即来自于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多伤人外部肌表的属阳;凡饮食不节,居处失宜,起居失常,房事失度,情志过激,多伤人内在脏腑精气的属阴。另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病因的三部分类法,如《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

东汉张仲景在三部分类法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病因的致病途径、发病特征和传变规律,将其归纳为内所因、外皮肤所中、其他等三类,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其病因归类体系,已初步形成了中医病因学说的框架,为后世“三因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晋代陶弘景在《肘后百一方》中提出“三因论”,即“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了“乖戾之气”的病因,将传染病的病因与气候因素加以区别,丰富了病因学的内容。

宋代陈无择在前人对病因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把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创立了“三因学说”。其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中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踒折,疰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陈氏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并认为这三种致病因素,既可以单独致病,又能相兼为病,彼此并非完全割裂。“三因学说”使中医病因学理论更趋完善,对后世影响较大。

另外,明代吴又可在《瘟疫论》中提出“戾气”有别于一般的外感六淫,并注意到每一种疾病都有其特定的病理特征,故推测由不同的邪气所致,首次提出“一病一气”之说,这在中医病因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南宋朱丹溪的“百病皆由痰作祟 ”和清代王清任的瘀血说等,补充了体内病理产物可转化成致病因素的内容,现代学者提出的热毒说、痰瘀同源说、环境毒邪致病说等,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中医病因学理论。

中医病因理论贯穿着整体观念的思想,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通过发病的客观条件认识病因。如感受自然界的风雨寒暑,外部刺激引起情志的变化,饮食损伤脾胃致病,房事或其他劳伤,跌仆、金刃、虫兽伤等,这些都是可直接感知的病因。二是借助取象比类的方法来推测病因。如自然界的风,善行数变,轻扬上行,并能动摇树木;当人体感受外邪,出现头痛、恶风、汗出、游走性关节痛、游走性瘙痒等与自然界风的特性相类似的症状时,就认为是感受了风邪的缘故。又如自然界的湿性类水而属阴,重浊黏滞;当人体感受外邪,表现出头身困重、体内气机阻滞,或有

|<< << < 1 2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人格与疾病的关系

下一篇:外感病因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