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处方来源:《伤寒论》
【别名】阳旦汤
【组成】桂枝3两(去皮),芍药3两,甘草2两(炙),生姜3两(切),大枣12枚(擘)。
【功效】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实表散邪,滋阴和阳。
【主治】外感风寒,汗出恶风,头痛发热,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杂病、病后、妊娠、产后等见时发热,自汗出,微恶风,属营卫不和者。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3味,以水7升,微火煮取3升,去滓,适寒温,服1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1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者必不除。若1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3服尽。若病重者,1日1夜服,周时观之。服1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2-3剂。
【用药禁忌】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恶臭等物。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桂枝下咽,阳盛则毙。
【药理作用】桂枝汤药理作用的初步研究(《中成药研究》1983;3:25):药理实验结果证明,桂枝汤具有较强的解热、镇痛、抗炎、镇静作用。其解热实验表明,75%桂枝汤能使发热兔肛温降低0.71℃,皮温试验也可使小鼠正常皮肤温度降低8.13%,同时,实验还提示,其解热作用除因促进汗腺分泌引起外,还与桂枝汤的镇静作用及中枢性降温作用有关;镇痛实验表明,在120分钟时,37.5%、75%桂枝汤使小鼠基础痛阈分别增高64.82%和105.35%,而且37.5%桂枝汤对小鼠扭体反应抑制率为80%,75%桂枝汤的抑制率为90%;抗炎实验表明,小鼠致炎后1小时,37.5%和75%桂枝汤对肿胀抑制率分别为85.72%和84.77%;实验还表明,桂枝汤能抑制小鼠自由活动,增强巴比妥类催眠作用。
【临床应用】①伤风《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赵云龙,年52岁,业商,住南通,患伤风。下乡收帐,感受风寒,头痛有汗,谵语狂笑,大便不通,已经6日,小便自利,身热恶风,脉浮而大,宜桂枝汤。桂枝2钱,赤芍药2钱,甘草1钱,生姜2片,红枣2枚,服后笑语皆止,第2日大便自通,3日而愈。②发热《伤寒论通俗讲话》:病者某某,女,成人。近1年来,每天都出现2-3次发热、汗出。查其饮食、大小二便、睡眠皆佳。曾按阴虚治疗,服药20余剂无效。诊其脉缓软,舌淡苔白,辨为营卫不和,用桂枝汤原方服2剂即热止汗不出。③多汗症《福建中医药》(1964;5:35):治一青年渔民,某年夏天因汗后入海捕鱼,遂致自汗不止,无论冬夏昼夜常自汗出,曾用玉屏风散及龙、牡、麻黄根,桂枝汤加黄耆,均稍愈而复发。经过年余,体益疲乏,皮肤被汗浸呈灰白色,汗孔增大,肢末麻痹,头晕、口不渴,尿量减少,饮食如常,脉浮缓,重按无力。用桂枝汤原方如法服之,3日后全身温暖,四肢舒畅,汗已止。继用原方加黄耆15g,连服2剂,竟获全功。④妊娠恶阻《新中医》(1984;4:12):病者王某某,24岁。妊娠月余,呕吐频频,曾服中药10余剂乏效,继又住院3天,中西医针药并举仍呕恶冲心难忍。近几天又增腹痛,望其面色不华,语声无力,无食欲,强食之则食之即吐,小便黄,大便干,舌苔舌质无明显变化,脉弦数。诊为冲气上逆,非降逆平冲不能止呕。遂用桂枝、白芍各10g,竹茹、生姜各9g,大枣3枚,炙甘草3g。服1剂,自觉心中安定,呕吐有所减轻。连服3剂,呕吐已止,腹痛除,胎气安。作者指出,本方所治之妊娠恶阻,以既无明显寒象,又无明显热象为宜。⑤急惊《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续编》:柯某之长子,年岁半,住云南昆明市铁道分局。病冒风急惊。民国11年阴历9月初6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沉迷,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由风寒阻塞太阳运行之机,加之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嫩,不耐风寒,以致猝然抽搐而成急惊,此为风中太阳肌表之症,以仲景桂枝汤主之。使太阳肌腠之风寒得微汗而解,1剂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霍然。③皮肤病《浙江中医杂志》(1965;5:30):以桂枝汤为主,治疗多形红斑、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冬季皮炎、冻疮、蛇皮癣等多种皮肤病之属风寒外袭,营卫不和,血脉阻滞而舌苔薄白,脉象浮缓或浮滑,以及有每逢冬季发作,春暖时症状减轻的规律者,获得满意效果。具体运用时,挟湿者,可加化湿利湿之品,如茅术、羌活、独活、防己、赤小豆、茯苓皮、薏苡仁、车前之类;营血不足者,加当归、首乌、鸡血藤、丹参之类
【各家论述】①《注解伤寒论》:《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者也。②《医方考》:桂枝味辛甘,辛则能解肌,甘则能实表,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故用之以治风;然恐其走泄阴气,故用芍药之酸以收之;佐以甘草、生姜、大枣,此发表而兼和里之意。③《伤寒附翼》: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用桂枝发汗,即用芍药止汗,生姜之辛,佐桂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以和里。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阴阳表里,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为和也。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功,用以调和气血者,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矣。而精义尤在啜稀热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外邪勿复入,热粥以继药之后,则余邪勿复留,复方之妙用又如此。故用之发汗,自不至于亡阴,用之止汗,自不至于贻患。④《伤寒贯珠集》:此方用桂枝发散邪气,即以芍药摄养津气,炙甘草合桂枝之辛足以攘外,合芍药之酸足以安内,生姜、大枣、甘草相合补益营卫,亦助正气去邪气之用也。盖以其汗出而邪不出,故不用麻黄之发表,而以桂枝助阳以为表,以其表病而里无热,故不用石膏之清里,而用芍药敛阴以为里,此桂枝汤之所以异于麻黄、大青龙也。
【附注】阳旦汤(《金匮》卷下)。
桂枝汤--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一四七引《鲍氏方》
【组成】桂枝1两,白芍药1两半,甘草1两。
【主治】伤风头痛,鼻鸣干呕,发热自汗恶风,或寒热汗出则少解,如疟状,脉浮洪虚大。感冒过汗。
【用法用量】每服5钱,煎8分,食前服。盖被取微汗。
【加减】盛夏时及淋家、酒家、衄家,于桂枝汤加黄芩,名阳旦汤;或夏日只用本方增芍药,名建中汤。
【制备方法】上为散。
桂枝汤--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组成】桂(去粗皮)2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半,白术1两,甘草(炙,锉)3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
【主治】伤寒水在心下,心悸动,欲得人按。
【用法用量】服5钱匕,水1盏半,煎取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桂枝汤--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组成】桂(去粗皮)1两。
【主治】小儿中客忤,吐青白沫,及食饮皆出,腹中痛,气欲绝。
【用法用量】100-200日儿,每服半钱匕,以水半盏,煎至3分,去滓,空心、午后,分2次温服。
【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桂枝汤--处方来源:《症因脉治》卷一
【组成】桂枝、白芍药、麻黄、甘草。
【主治】西北方冬令伤寒,太阳经风伤卫,有汗,恶风,脉浮缓。
桂枝汤--处方来源:《保命集》卷中
【组成】桂枝半两,白术半两,芍药半两,甘草2钱(炙)。
【主治】大肠经动,下痢为鹜溏,大肠不能禁固,卒然而下,成水泄,青色,其中或有硬物,欲起而又下,欲了而不了,小便多清。内寒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半两,水1盏,煎至7分,去滓取清,宜温服之。
【制备方法】上锉。
桂枝汤--处方来源:《医学传灯》卷上
【组成】桂枝3钱,白芍(生用)3钱,甘草2钱,大枣3枚,浮麦1撮。
【主治】伤风,脉来洪大无力,身热汗出者。
【加减】气虚脉细,加黄耆。
桂枝汤--处方来源:《千金》卷五
【组成】桂枝半两,甘草2两半,紫菀18铢,麦门冬1两18铢。
【主治】婴儿猝得謦咳,吐乳呕逆,暴嗽昼夜不得息。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2升,煮取半升,以绵著汤中,捉绵滴儿口中,昼夜4-5次与之。
【用药禁忌】宜节乳哺。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桂枝汤风伤卫药也,以本方无治謦咳药,故去芍药、姜、枣,而易紫菀、门冬引领桂枝、甘草以开发肺胃逆气,皆长沙方中变法,岂特婴儿主治哉。
桂枝汤--处方来源:《幼科直言》卷四
【组成】桂枝、当归、白芍(炒)、白术(炒)、白茯苓、柴胡、熟半夏、陈皮、甘草。
【主治】疟来数次后,热少寒多者。
【用法用量】生姜2片,红枣2枚为引。
桂枝汤--处方来源:《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
【组成】桂心3两,甘草(炙)3两,大枣12枚(一方用生姜5两)。
【主治】中风汗出,干呕。
【用法用量】以水5升,煮取2升半,分3次服。
【制备方法】上切。
【用药禁忌】忌生葱、海藻、菘菜。
桂枝汤--处方来源:《幼科直言》卷五
【组成】桂枝、厚朴(炒)、陈皮、甘草、桔梗、红花、柴胡、麦芽、神曲、木香。
【主治】厥阴伤寒,腹痛作泻,或成结胸者。
【用法用量】生姜1片,红枣2枚为引。
桂枝汤--处方来源:《圣惠》卷九
【组成】桂枝半两,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干姜半两(炮裂,锉),甘草半两(炙微赤,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