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牵牛含异麦角酰胺、麦角酰胺及裸麦角碱,有致幻作用。
【炮制】
炒牵牛子:将净牵牛子置锅内加热,炒至微鼓起,取出放凉。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牵牛子,入水中淘,取沉者晒干,拌酒蒸,从巳至未,晒干,临用春去黑皮。
②《纲目》:牵牛子,今多只碾取头末,去皮麸不用,亦有半生半熟用者。
【性味】
苦辛,寒,有毒。
①《别录》:苦,寒,有毒。
②《药性沦》:味甘,有小毒。
③《日华子本草》:味苦莶。
【归经】
入肺,肾,大、小肠经。
①《纲目》:走气分,通三焦,达右肾命门。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大、小肠二经。
③《本草通玄》:入肺,大、小肠。
④《本草新编》:入脾与大、小肠,兼通膀胱。
【功能主治】
泻水,下气,杀虫。治水肿,喘满。痰饮,脚气,虫积食滞,大便秘结。
①《别录》:主下气,疗脚满水肿,除风毒,利小便。
②《药性论》:治痃癖气块,利大小便,除水气,虚肿。落胎。
③《日华子本草》:取腰痛,下冷脓,并一切气壅滞。
④李杲:除气分湿热,三焦塑结。
⑤《纲目》:逐痰消饮,通大肠气秘风秘,杀虫。
⑥《江苏植药志》:适用于急性关节炎。
⑦《新疆中草药手册》:泻下,利尿,杀虫。治便秘,消化不良,肾炎水肿,小儿咽喉炎。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3分;煎汤,1.5~3钱。
【注意】
孕妇及胃弱气虚者忌服。
②《本草衍义补遗》:不胀满,不大便秘者勿用。
③《品汇精要》:妊娠不可服。
④《本草备要》:若湿热在血分,胃弱气虚人禁用。
【附方】
①治水肿:牵牛子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一,以小便利为度。(《千金方》)
②治停饮肿满:黑牵牛头末四两,茴香一两(炒),或加木香一胡。上为细末,以生姜自然汁调一、二钱,临卧服。(《儒门事亲》禹功散)
③治水气蛊胀满:白牵牛、黑牵牛各二钱。上为末,和大麦面四两,为烧饼,临卧用茶汤一杯下,降气为验。(《宣明论方》一气散)
④治小儿腹胀,水气流肿,膀胱实热,小便赤涩:牵牛生研一钱。青皮汤空心下。一加木香减半,丸服。(《郑氏小儿方》)
⑤治四肢肿满:厚朴(去皮,姜汁制炒)半两,牵牛子五两(炒取末二两)。上细末。每服二钱,煎姜、枣汤调下。(《本事方》)
⑥治小儿肺胀喘满,胸高气急,两肋扇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渴,声嗄不鸣,痰涎潮塞,俗云马脾风:白牵牛一两(半生半熟),黑牵牛,-两(半生半熟),川大黄、槟榔各一两。上为细末。三岁儿每服二钱,冷浆水调下,涎多加腻粉少许,无时,加蜜少许。(田氏《保婴集》牛黄夺命散)
⑦治脚气胫已满,捏之没指者:牵牛子,捣,蜜丸,如小豆大五丸,吞之。(《补缺肘后方》)
⑧治一切虫积:牵牛子二两(炒,研为束),槟榔一两,使君子肉五十个(微炒)。俱为末。每服二钱。沙糖调下,小儿减半。(《永类铃方》)
⑨治大肠风秘壅热结涩:牵牛子(黑色,微炒,捣取其中粉)一两,桃仁(末)半两。以熟蜜和丸如梧桐子。温水服三、二十丸。(《本草衍义》)
⑩治冷气流注,腰疼不能俯仰:延胡索二两,破故纸(炒)二两,黑牵牛子三两(炒)。上为细末,煅大蒜研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葱须盐汤送下,食前服。(《杨氏家藏方》牵牛丸)
⑾治肾气作痛:黑、白牵牛等分。炒为末,每服三钱,用猪腰子切,入茴香百粒,川椒五十粒,掺牵牛末入内扎定,纸包煨熟,空心食之。酒下,取出恶物效。(《仁斋直指方》)
⑿治肠痈有脓,胀闭不出:牵牛子头末三钱,大黄二钱,穿山甲(煅)二钱,乳香、汉药各一钱。俱为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