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药词典中药词典N正文

硇砂

【出处】

出自《唐本草 》。

1.《抱朴子》:伏硇药甚多,牡蛎海螵蛸、晚蚕沙、羊骨、河豚、鱼胶、鱼腥草、萝卜、独帚、卷柏、羊蹄商陆、冬瓜、羊踯躅、苍耳、乌梅

2.《药性论》:硇砂能销五金八石,腐坏人肠胃,中者研生绿豆汁,次一、二升解之。

3.《唐本草》:硇砂柔金银,可为焊药。形如朴消,光净者良。驴马药亦用之。

4.《纲目》:硇砂亦消石之类,乃卤液所结,出于青海,附盐而成质,人采

【拼音名】Náo Shā

【英文名】Sal Ammoniac

【别名】北庭砂、赤砂、黄砂、狄盐、气砂、透骨将军、戎硇、白硇砂、淡硇砂、岩硇砂

【来源】

药材基源:为卤化物类矿物硇砂的晶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l Ammoniac

采收和储藏:采得后,除去杂质沙石等。或由人工合成。

【原形态】等轴晶系。晶体一般呈柱状、纤维状及粒状。白色或淡灰。条痕为白色。玻璃光泽。透明或微透明。断口呈贝壳状。硬度1.5-2。比重1.52。性脆。多产于火山熔岩的岩穴内,有时与石炭、石盐伴生,当石炭燃烧时也可产生,成壳皮状覆于岩石表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为火山喷气附近的升华物。亦为燃烧的煤层中的升华产物。鸟粪沉积中也有。

资源分布:产青海、甘肃、新疆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扁块状晶体,上表面粗糙,呈粗晶粒状或乳状凸起,白色、淡灰白色。底面不平坦,多呈致密细粒状;淡黄色至黄色(硫黄)。条痕白色。体轻,质脆,易砸碎。断面纤维状。玻璃光泽。具硫黄气,味咸而苦,有强烈刺舌感。易溶于水,在乙醇中略溶。以块整、色白、有光泽、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别 透射偏光镜下:呈等方粒状,无色透明。折光率N=1.638,中正突起。正交偏光间全黑,为均质体。

【化学成份】白硇砂主要含氯化铵(NH4Cl);据分析含NH4+33.06%, Cl-69.02%,尚含Fe3+0.005%,水不溶物0.19%,SO2-/40.15%,Ca2+0.14%,Mg2+0.01%。

【鉴别】(1)取本品少许,加10%的氢氧化钠试液,加热,即分解,发生按臭;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能使硝酸亚汞试液湿润的滤纸显黑色。(检查铵盐)(2)取本品约0.1g,加入5ml水,使溶解,滤过。滤液加硝酸使成酸性后,加硝酸银试液,即生成白色凝乳状沉淀。分离,沉淀加氨试液即溶解,再加硝酸,沉淀复生成。(检查氯化物)

【炮制】

硇砂:除去杂质,打成碎块。制硇砂:取硇砂碎块,置沸水中溶化,澄清,除去残渣,倾入磁盆中,加醋隔水加热蒸发,随时将液面的白色浮霜捞出,置白纸上,干燥即成。 (每硇砂100斤,用醋50斤)1.《日华子本草》:凡修制硇砂,用黄丹、石灰作柜,煅赤使用,并无毒。

2.《本草衍义》:硇砂,用须水飞过,入磁器中,于重汤小煮其器,使自干,杀其毒,去其尘秽。

3.《纲目》:硇砂,今时入多用水飞净,醋煮干如霜,刮下用之。

【性味】咸;苦辛;温;有毒

【归经】肝;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消积软坚;破瘀散结;化腐生肌;祛痰;利尿。主治症瘕痃癖;噎膈反胃;痰饮;喉痹;积痢;经闭;目翳;息肉;疣赘;疗疮;瘰疬;痈肿;恶疮。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 1-3分。外用:研末点、撒或调敷,或入膏药中贴,或化水点涂。

【注意】

体虚无实邪积聚及孕妇忌服。

1.《药性论》:畏浆水。 忌羊血。能腐坏人肠胃。

2.《唐本草》:有毒,不宜多服。

3.《本草拾遗》:有暴热,损发。

4.《日华子本草》:畏一切酸。

【附方】①治妇人食症久不消,令人瘦弱食少: 硇砂(细研)、青礞石、硫黄(细研)、京山棱(微炮,锉)、干漆(捣碎,炒令烟出)、穿山甲(炙令黄焦)各半两,巴豆三十枚(去皮,炒令黄色)。上药,捣罗为末,用软饭和丸如小豆大。每服,空心以生姜、橘皮汤下五丸。 (《圣惠方》硇砂丸)②治痃细: 鼠屎一

|<< << < 1 2 3 > >> >>|

咨询电话:010-87264942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硇砂

下一篇:柠鸡儿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