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药词典中药词典L正文

硫黄

【出处】《本经》

【拼音名】Liú Huánɡ

【别名】石流黄(《范子计然》),石留黄、硫黄(《吴普本草》),昆仑黄(陶弘景),黄牙(《丹房鉴源》),黄硇砂(《海药本草》)。

【来源】为硫黄矿或含硫矿物冶炼而成。将泥块状的硫黄及矿石,在坑内用素烧罐加热熔化,取其上层之硫黄溶液,倒入模型内,冷却后,取出。

【原形态】斜方晶系。晶体的锥面发达,偶而呈厚板状。常见者为致密块状、钟乳状、被膜状、土状等。颜色有黄、浅黄、淡绿黄、灰黄、褐色和黑色等。条痕白色至浅黄色。晶面具金刚光泽,断口呈脂肪光泽。半透明。解理不完全。断口呈贝壳状或参差状。硬度1~2。比重2.05~2.08。性脆。为良好的绝缘体。以手握紧置于耳旁,可闻轻微的爆裂声。在108℃时即熔化,270℃时燃烧。常见于温泉、喷泉、火山口区域;沉积岩中亦常有之。

【生境分布】产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四川、广东、台湾等地。

【性状】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呈黄色,或带浅绿色或浅棕黄色。表面不平坦,常有麻纹及细砂孔;有光泽,半透明。体轻,质脆易碎。断面常呈粗针状结晶形。有特异之臭气,味淡。以色黄,光亮、松脆、无杂质者为佳。燃之易熔融,发蓝色火焰,并放出刺激性的二氧化硫臭气。不溶于水及盐酸、硫酸;遇硝酸或王水被氧化成硫酸;溶于二硫化碳、煤袖及松节油中。

【化学成份】纯品主要含硫,并含碲与硒。商品中有杂质。

【药理作用】硫黄本身不活泼,内服后变为硫化物或硫化氢,刺激胃肠粘膜,使之兴奋蠕动,导致下泻。此过程需要有碱性环境、大肠杆菌、特别是脂肪分解酶的存在。肠内容中,脂肪性物质较多时,易产生大量硫化氢而致泻。空气中硫化氢浓度过高,可直接麻痹中枢神经细胞而导致死亡。硫化物局部应用,有溶解角质及脱毛(硫化钡)作用。

【炮制】

生硫磺:去净杂质,砸成小块。制硫黄:取拣净的硫黄块,与豆腐同煮,至豆腐现黑绿色为度,取出,漂去豆腐,阴干。(每硫黄10斤,用豆腐20斤)

【性味】

酸,热,有毒。

①《本经》:味酸,温。

②《吴普本草》:神农、黄帝、雷公:咸,有毒。医和、扁鹊:无毒。

③《别录》;大热,有毒。

④《药性论》:味甘,有大毒。

【归经】

入肾、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命门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厥阴经。

③《玉楸药解》: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

【功能主治】

壮阳,杀虫。治阳痿,虚寒泻痢,大便冷秘;外用治疥癣,湿疹,癞疮。

①《本经》:主妇人阴蚀,疽痔恶血,坚筋骨,除头秃。

②《别录》:疗心腹积聚,邪气,冷癣在胁,咳逆上气,脚冷疼弱无力,及鼻衄恶疮,下部匿疮,止血,杀疥虫。

③《药性论》:除冷风,顽痹。生用治疥癣及疗寒热咳逆,炼服主虚损泄精。

④《海药本草》:主遗精痔漏,老人风秘等。

⑤《日华子本草》:杀腹脏虫。

⑥《纲目》:主虚寒久痢滑泄,霍乱,补命门不足,阳气暴绝,阴毒伤寒,小儿慢惊。

⑦《纲目拾遗》:天生磺,治膈症。舶上硫黄,灭斑,杀虫,治疮通血,止泻痢。

【用法用量】内服:研末,0.5~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调敷或磨汁涂。

【注意】

阴虚火旺及孕妇忌服。

①《药对》:曾青为之使。畏细辛、飞廉、朴硝、铁、醋。

②《本经逢原》:久服伤阴,大肠受伤,多致便血;湿热瘙痹,良非所宜。

【附方】

①治男子腰肾久冷,心腹积聚,胁下冷癣,腹中诸虫,失精遗溺,形羸力劣,脚膝疼弱,冷风顽痹,霍乱转筋,虚滑下利;又治妇人血结寒热,阴蚀疽痔:硫黄十两。净拣去沙石,研细飞过,用瓷盒子盛,以水和赤石脂封口,以盐泥固济晒干,地内先埋一小罐子,盛水令满,安合子在上,用泥固济讫,慢火养七日七

|<< << < 1 2 3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硫黄

下一篇:硫黄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