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侯宁极《药谱》《纲目》:乌头有两种,出彰明者即附子之母,今人谓之川乌头是也。春末生子,故曰春采为乌头,冬则生子已成,故曰冬采为附子。其天雄、乌喙、侧子,皆是生子多者,因象命名,若生子少及独头者,即无此数物也。其产江左、山南等处者,乃《本经》所列乌头,今人谓之草乌头者是也。故曰其汁煎为射罔。弘景不知乌头有二,以附子之乌头注射罔之乌头,遂致诸家疑贰。川乌头与草乌头,在明代以前多统称为乌头。至《本草
【拼音名】Chuān Wū Tóu
【英文名】Common Monkshood Mother Root
【别名】川乌、乌喙、奚毒、即子、鸡毒、毒公、耿子、乌头
【来源】
药材基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母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采收和储藏:6月下旬至月上旬采挖,除去地上部分茎叶,摘下子根(附子),取母根(川乌头),去净须根、泥沙,晒干。
【原形态】乌头,多年生草本,高60-120cm。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5cm。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叶互生,革质,有柄;叶片卵圆形,宽5-12cm,3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先端再3浅裂,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萼片5,蓝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长15-18mm,宽约20mm,侧萼片近圆形;花瓣2,无毛;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扩张成宽线形的翅;心皮3-5个,离生,密被灰黄色的短绒毛。蓇葖果长圆形,具横脉,花柱宿存,芒尖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辽宁南部、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主要栽培于四川。陕西、湖北、湖南、云南等地也有栽培。
【栽培】
①气候土壤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充足的阳光,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壤土及砂质壤土为佳。粘土则不宜种植。
②种植 主要用块根繁殖,专门培育乌头种根之处,多选择山区中等肥沃而含有石砾的土壤。在每年立冬后挖取乌头,将较大的运出供给栽植;较小的仍种于原地育苗。此外,尚可利用培育乌头所结的种子进行繁殖,采种后,当年冬天播种,至第2年冬天即可挖取块根。栽植的地方,一般多用平原田栽植,先行深耕,施足基肥,基肥以厩肥和堆肥为主,加施过磷酸钙,务使泥土匀细疏松。栽植在冬至前6-10日进行,作成宽约67cm的畦,畦面弓背形,每畦开穴2行,行距25cm,穴距17cm,每穴栽入块根1个,根芽须向上,然后覆盖泥土。
③田间管理:㈠补苗、除草:幼苗出土后,如有缺苗,须随时补植,及时拔除杂草。㈡修根:进行两次修根,第1次在春分节苗高约17-20cm时,刨开植株附近的泥土,使现出母根和子根,将细小的子根割掉,每株只留母根两边较大的子根各1个,然后覆土厚约7cm。第2次在立夏前进行,重点修除新生的子根及保留子根上的须根,只留下面一根独根。另外,见到茎杆上生出的子根亦应修去。㈢浇水和排水:幼苗出土期间,如遇天旱或土壤干燥时,须行浇水,一般每半月浇水1次,但须在次日将积水排除。㈣施肥:一般分3次进行,第1次在出苗后(约2月下旬),每亩施以稀释的人粪尿各4000斤,干粪1600斤,腐熟的油饼200斤。第2、3次均在修根后进行,每隔2窝植株开一浅穴,将肥料施入穴内。㈤打顶摘芽:为了防止植株徒长,花茎长高,消耗养料,在苗高50cm左右,进行打顶,一般只留6-9片叶子,打顶后,叶腋间易生腋芽,每周须摘芽1-2次。④病虫害防治 病害:主要有霜霉病和叶斑病,用波尔多液(1:1:140)喷射防治,注意排水、通风。虫害:有蝼蛄和蛴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