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中药词典中药词典C正文

川乌头

【出处】侯宁极《药谱》

【拼音名】Chuān Wū Tóu

【别名】川乌(《金匮要略》)

【来源】毛茛科植物乌头(栽培品)的块根。夏至至小暑间挖出全株,除去地上部茎叶,然后将子根摘下,与母根分开,抖净泥土,晒干。

【原形态】

乌头(《本经》)

多年生草本,高60~120厘米。块根通常2个连生,纺锤形至倒卵形,外皮黑褐色;栽培品的侧根(子根)甚肥大,直径达6厘米。茎直立或稍倾斜,下部光滑无毛,上部散生贴伏柔毛。叶互生,革质,有柄;叶片卵圆形,宽5~12厘米,3裂几达基部,两侧裂片再2裂,中央裂片菱状楔形,先瑞再3浅裂,裂片边缘有粗齿或缺刻。总状圆锥花序,花序轴有贴伏的柔毛;萼片5,蓝紫色,外被微柔毛,上萼片盔形.长15~18毫米,宽约20毫米,侧萼片近圆形;花瓣2,无毛;雄蕊多数,花丝下半部扩张成宽线形的翅;心皮3~5个,寓生,密被灰黄色的短绒毛。蓇葖果长圆形,具横脉。花柱宿存,芒尖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境分布】主要栽培于四川、陕西。野生种分布辽宁、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

干燥的子根,圆锥形,长1.5~3厘米;直径1.5~2厘米。表面灰褐色,有细的纵皱纹,顶端有凹陷的芽痕,侧边常留有自母根摘寓的痕迹,下端尖,周围有数个瘤状隆起的支根,习称钉角。质坚实,难折断,断面外层褐色,内面为灰白色,粉性,横切面有一多角形环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

干燥的母根,呈瘦长的圆锥形,或带有残余的茎杆,体长3~7厘米,直径1.5~3厘米。表面棕褐色,皱缩不平,或有锥形的小瘤状侧根,并具割去附子后遗留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粉白色或微带灰色,横切面可见多角形的环纹。无臭,味辛辣而麻舌。均以个匀、肥满、坚实、无空心者为佳。

【炮制】生川乌:拣去杂质,洗净灰屑,晒干。制川乌:取净川乌,用凉水浸漂,每日换水2~3次,漂至口尝仅稍留麻辣感时取出,同甘草黑豆加水共煎煮,至川乌熟透,内无白心为度,除去甘草、黑豆,晒晾,闷润后切片,晒干(每川乌100斤,用甘草6斤,黑豆10斤)。

【性味】

辛,热,有毒。

①《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主治秘要》云,性热,味辛甘。

②《东医宝鉴》:性大热,味辛甘,有大毒。

③《医家心法》:辛,温,大毒。

④《长沙药解》:味辛苦,性温。

【归经】

①《要药分剂》:入髀、命门二经。

②《本草撮要》:入手厥阴、少阴经。

【功能主治】

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①《珍珠囊》:去寒湿风痹、血痹。

②李杲: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

王好古:补命门不足,肝风虚。

④《王氏究原方》:性轻疏,温脾去风。

⑤《纲目》:助阳退阴,功同附子而稍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莽草为之使。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蔹白及。恶藜芦

②《药性论》:远志为使。忌豉汁。

【附方】

①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川乌(生,去皮尖为末)。用香熟白米粥半碗,药末四钱,同米用漫火熬熟,稀薄,不要稠,下姜汁一茶脚许,蜜三大匙,搅匀,空腹啜之,温为佳,如是中湿,更入薏苡仁末二钱,增米作一中碗服。(《本事方》川乌粥法)

②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川乌头二两(去皮切碎,以大豆同炒,候豆汁出即住),干蝎半两(微炒)。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酽醋一中盏,熬成膏,可丸,即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温酒下七丸。(《圣惠方》)

③治风寒湿痹,挛痛不能步握:五灵脂、川乌(炮

|<< << < 1 2 3 > >> >>|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川乌

下一篇:寸金草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