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洲,河北省中医院“名医堂”坐诊主任中医师,全国首届基层名中医,河北省第二届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50余年,谙熟中医经典,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善治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如下,不足之处请同道指正。
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未发现“多发性抽动症”病名的记载,但其相似症状可见描述,根据中医五行学说及脏腑辩证观点,历代中医学者把本病归于“肝风”、“抽搐”、“慢惊风”、“瘛疭”、“筋惕肉瞤”等范畴。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多发于2—21岁,发病时间在一年以上,是指小儿面部肌肉不由自主抽搐,时作时止,经常反复发作,常见有脸部肌肉抽搐,如挤眼、龇牙、颈部或四肢瘛疭、头部抖动、频频点头、手臂抽动、抬肩耸肩等。钱乙将此病定义为“肝风证”。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小儿药证直诀·肝有风甚》:“肝风人于目,上下左右如风吹,不轻不重,儿不能任,故目连割也”对眨眼症状进行了概况;《证治准绳·杂、病证治准绳·诸风》还记载了瘪疚时作时止、交替发作的特征:“瘪者、筋脉拘急也,疚者、筋脉张纵也,俗谓之搐”。它的病因主要是母亲在怀孕期间受到一些刺激,或自身的身体素质不好,使得小儿先天禀赋不足,疾病乃生。张洪洲认为此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肝血不足,大体分为气血虚弱、肝血不足、痰火内扰、肝肾亏虚四型,治宜养血柔肝、熄风镇痉安神。
抽动属于“肝风证”,但也涉及其他脏腑。《儒门事亲》曾提及上焦心肺与“肝风证”的关系:“火盛制金,金衰不能平木,肝木茂而自病。”中焦脾胃功能失调同样导致“肝风证”,如《古今医统大全》:“脾土虚弱,肝木乘之,故筋挛而作搐。”脾胃气机紊乱就会酿生“风痰”等病理产物,使病机虚实交错,病情多变,如《医宗必读》:“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隔,凝聚为痰。”《幼科发挥》:“痰生热,热生风,如此而发搐。”下焦肝肾乙癸同源,“肝风证”与肝肾关系更为密切。由《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肝为语”和《灵枢·九针论》:“五脏气……肝主语”可知,秽语等异常发声也是肝脏功能失调的表现。《知医必辨》:“人之五脏,唯肝易动而难静。”因此,无论是本病的肢体抽动还是发声抽动均属于“肝风证”。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风木独亢,引发肝风。现举验案一则。
患者,秦某,女,9岁,于2019年7月8日就诊。患者因头部不自主摇动就诊,家长诉患女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头部不自主摇动,有时不自主撅嘴,无头痛头晕,无恶心呕吐,无其他不适症状。舌质淡苔白,脉弦细。西医诊断:多发性抽动症。中医诊断:肝风 (肝血不足)。治法:养血柔肝、熄风镇痉安神。拟方:桂枝9g,白芍9g,龙骨15g,牡蛎15g,僵蚕6g,地龙6g,天麻9g,钩藤6g,珍珠母15g,防风6g,炙甘草6g。7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2019年7月23日):家长诉患女不自主摇头次数减少,不自主撅嘴减轻,口干不苦。舌质淡苔白,脉弦细。上方加白附子5g,生地6g,丹皮6g,栀子6g,金银花12g。7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三诊(2019年8月29日):家长诉患女摇头、撅嘴均好转,又出现不自主耸肩。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方药:白芍20g,龙骨20g,牡蛎20g,僵蚕6g,地龙6g,天麻9g,钩藤6g,防风6g,天南星6g,丹参6g,蜈蚣1条,炙甘草6g。7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家长诉患女症状减轻,上方继服7天,症状好转,随访未再复发。
按:“肝主身之筋膜”,为风木之脏,肝风内动,筋脉不能任持自主,随风而动,牵动肢体及头颈颤抖摇动。治疗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养血柔肝、熄风镇痉安神。其中,桂枝、白芍、龙骨、牡蛎潜镇安神;配伍天麻、钩藤、珍珠母、白僵蚕、防风共奏清热平肝、滋阴潜阳之效;蜈蚣、地龙不但熄风定痉,且有搜风通络之功,正如叶天士所言:“久病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疏通逐邪”;芍药合甘草酸甘化阴,养血柔肝;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故用丹参凉血活血;病郁日久,郁而化热,故患者出现口干,用生地、丹皮、栀子、金银花滋阴降火;“百病多由痰作祟”,故用天南星、白附子化痰祛风止痉。诸药合用,抽动自止,正体现了《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作者: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中医医院 张洪洲 张小雷 魏立亚)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