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慢惊,又称“慢惊风”,是以抽搐无力,抽动缓慢,或小抽动为特征。
本症是区别于阳热实证的急惊风而言。慢惊风之名始创于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后世医家亦多有论述。本症多发于大吐大泻或热病之后,因津液受伤,脾胃虚损,土虚木旺,肝失所养,虚风内动而致。若久吐久泻,脾胃大伤,中土虚弱,进而导致脾肾阳衰,成为危重之慢脾风症。本症病变主要在脾、肾、肝三脏。
本症虽属虚属寒者多,但亦有因邪恋不解迁延不愈属于虚中夹实者。正如《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所云:“慢惊夹热或夹痰,身热心烦口溢涎。”
【鉴别】
常见证候
肝肾阴虚慢惊:抽搦无力,时抽时止,或手足颤动,身有低热,形体消瘦,面色潮红,或虚烦不眠,手足心热,唇干舌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脾胃阳虚慢惊:时作抽搐,或目晴上视,嗜睡露睛,或昏睡不醒,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象沉弱。
脾肾阳虚慢惊:摇动瘛疭,手足蠕动,精神萎弱,昏睡不醒,面色晦黄,囟陷冷汗,四肢厥冷,大便清稀,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脉沉微弱。
鉴别分析
肝肾阴虚慢惊:因急谅不愈转为慢惊,或热病之后阴液耗伤,阴虚血少。阴伤则血不荣筋,液少则脉络滞涩;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肝血亏虚则筋脉拘急,虚风内动而作慢惊。除手足颤动,抽搦乏力外,兼有手足心热,唇干舌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治宜育阴潜阳,柔肝熄风,方用大定风珠。
脾胃阳虚慢惊:多因大吐大泻,或峻药攻伐太过,或过用寒凉,伤及脾阳,或禀赋不足,脾胃素虚,营养失调致使中阳不足,脾胃虚弱。脾虚则肝旺,土弱则木侮,致使肝风内动。证见时作抽搐,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脉沉弱。治宜温中散寒,健脾缓肝,方用缓肝理脾汤。
脾肾阳虚慢惊:又称“慢脾风”。由于大病久病之后,或长期吐泻,脾胃受伤,阳气受损,脾阳虚衰而损及肾阳,以致肾阳衰竭。证见手足蠕动,呼吸微弱,四肢厥逆,囟陷冷汗,脉沉微弱,证属阳气衰微,应以温补睥肾,益气防脱,方用固真汤。
【文献别录】
《小儿药证直诀·慢惊》:“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疭,昏睡露睛,此乏阳也。”
《幼科释谜·慢惊风》:“虞搏日:慢惊者,因吐泻日久,中气大虚而得。盖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
《福幼篇》:“慢惊之症,缘于小儿吐泻之为多,或久疟久痢,或痘后疹后,或因风寒饮食积滞,过用攻伐伤脾,或禀赋本虚,或误服凉药.或因急惊而用药攻降太甚,或失于调理,皆可致此症也。”
《临证指南医案·惊》:“总因小儿阴气未充,外感之风湿风热风火,以及寒邪化热,并燥火诸症,最易伤阴,阴伤则血不荣筋,液伤则脉络滞涩,热盛亦能使内之木火风相继而起。”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