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新修本草》曰:“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意思是说生长地势不同,动植物体所产生的性能也不同。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曰:“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是言地区不同,动植物接受的光热、水分不同,服食后的功效也不同。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曰:“传种他方,则地气移而力薄”,意思是说即便同一种属的物种,如果引种他地,性质虽同功效却有差异。这就是本草学中“性随地异”的主要内涵。
《新修本草·孔志约序》云:“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须择州土所宣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李杲云:“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失其地则性味少异,若不折究厥理,治病徒费其功。”《本草蒙筌·出产择地土》云:“凡诸草木、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谚云:一方风土养万民,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药也。”李时珍云:“性从地变,质与物迁……沧卤能盐,阿井能胶……将行药势,独不择夫水哉?”《医学源流论·药性变迁论》曰:“当时初用之始,必有所产之地,此乃其本生之土,故气厚而力全,以后传种他方,则地气移而力薄矣……当时所采,皆生于山谷之中,元气未泄,故得气独厚,今皆人工种植,既非山谷之真气,又加灌溉之功,则性平淡而薄劣矣。”
以露水为例,《证类本草》云:“露即一般所在有异,主疗不同。”如何不同?《本草纲目》云:“柏叶上露,菖蒲上露,并能明目,旦旦洗之。韭叶上露,去白癜风,旦旦涂之。凌霄花上露,入目损目。”《本草备要》又云:“稻叶上露,清肺和中;荷叶上露,辟暑清热;芭蕉叶上露,明目驻颜。以三者为最,其他各视所浥为异。”所谓“各视所浥为异”,意即露水之功用随其所从出之环境而有异。是故医家记载露水之功用时,每依露水所形成的自然环境(如:百草头、柏叶上、百花上、韭叶上、凌霄花上、稻叶上、荷叶上、芭蕉叶上)来分别记述其各自不同的性质与效用,这正是本草学“性随地异”之观念的具体表现。
正因本草有着“性随地异”的特性,故有明以降出现了道地药材这一专门术语。原因在于地气不同的缘故。如:“麦冬本甘,今甘中带辛,杭产者辛味尤少,川产者辛味较多。钗斛本淡,今霍山产者,地近中州,味仍甘淡,川产者,味淡微苦,广西、云南产者,味纯苦而不甘,以广西、云南居中州西南之边陲,得燥火之气独胜也。”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