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气化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气机理论蕴涵于其中。
各脏腑以不同方式参与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用的结,同时又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
“气化”是《内经》所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命题,作为词语,也是在《内经》之中首次运用。自此以降,气化就成为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而广受人们的关注和研究。气化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气机理论蕴涵于其中。气化、气机是人体生命活动存在的基本方式和状态,脏腑经络是其发生的场所,脏腑经络的机能是其具体体现,脏腑阳气为其动力源泉。气化、气机失调是人体疾病发生的基本病机之一。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正是脏腑及精微物质的气化、气机之聚散、升降出入运动,才构成了整体气化、气机活动的总画面。
气化的内涵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要解读“气化”的涵义,务必在熟悉《内经》所论“气”的涵义之后,也要对其论述“化”的原文内涵有所认识。如此才能够全面而深刻理解其中所论“气化”意义。“化”出现的频率分别为《素问》524次,《灵枢》34次,“气化”仅仅出现了13次。
《内经》所论气化可以概之为:宏观维度的气化,是指天地间阴阳之气相互作用所导致的一切变化,包括天地阴阳之气对一切事物的新生、成长、消亡所带来的影响,运气理论所言的气化即是此意。
中观维度之气化, 是指天地阴阳之气变化与人的生命融为一体,主要体现在自然气化所表现的时间节律与人体生命现象以及人体结构之间的关系,以及无不对人体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以及对治疗措施产生的影响。
就微观意义而言,气化是在自然之气的参与下,人体所发生的各种生化活动,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予以认知:①饮食化生为精、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并在此过程中产生各种生理机能活动;②人体脏腑将精微物质经过代谢转化为汗、尿、粪渣等作用;③人体生命过程(生、长、壮、老、已)的演化作用;④在各种致病因素影响下,人体自身的调整、防御、修复作用;⑤机体在病理状态下对药物的、针刺的、艾灸的治疗所发挥的相应效应等。
现代生物学认为,新陈代谢是生物体生命活动存在的基本方式。而上述所说的气化内涵,能够准确地表达人体这一复杂生命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这就是中医药学对人类生命本质的表达。
气化与气机
气化蕴涵着气机。气机是气化必须经历的过程和存在的状态。既然气化指气的运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变化,那么气的运动就是气机。大凡事物的关键皆曰机。恒动是气的本性,气就是在其不断运动之中才能体现其存在,也才能产生各种机能。可见,气化概念蕴涵着气机并在其运动过程之中产生着各种变化,而气机是气化活动必须经历的过程、基础并影响着气化,两者密切关联。
由于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是对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基本形式的概括,能使体内外物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升降与出入的变化,并保持协调关系。所以自《内经》始,就把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高度概括为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即所谓“气之升降,夭地之更用也”“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之意。可见,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新陈代谢一样,是生物体的生命基本特征之一,是维持生物体生长、繁殖、运动过程中变化的总称。体现于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始终。
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能够协调、有序的进行,就能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如果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机体就会发生疾病;如果这一运动一旦停止,生命也便告终结。这就是《素向·六微旨大论》所说的“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之义。“气化”活动则自始至终相伴着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有序的进行着。
气化还表现为“聚”和“散”两种基本形态,或谓运动状态。 《正蒙·太和》有“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之论。 指出当气表现为“聚”的运动状态时,才会表现为有形物质;当气表现为“散”的运动状态时,就表现为无形状态。就人类而言,“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庄子·知北游》)。可见,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的每一环节,无不与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方式,以及气化的聚散运动状态有密切关系。
气化、气机与脏腑
在生物体内不同层次里有着不同本质的运动规律,既不能相互混淆,也不可互相取代,其间有着极其缜密的和谐关系。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不同层次不同运动规律和依次制约的关系,那就无法评价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各自的运动规律。
气化、气机是各脏腑机能发生的基本方式
人体各个脏腑的机能活动,都是以其特定的形式予以表现的,必然有其各自不同气化、气机方式,从而决定其各自独特的生理机能。 所以,脏腑经络都是气化、气机活动的场所,其各项机能活动也都是气化、气机活动的具体体现。
心的气化、气机活动。心动以推动血液运行。“动”是心脏的生理特征。脉宗气“聚”于心中即为心脏搏动的动力,鼓动着“血肉之心”进行着有节律的搏动,维持气血有序升、降、出、入心脏。升、出运动则能使血液运行于诸经,充养全身;入、降则能使脉中之血及时返流于心内。一出一入保持血在体内“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往复不已地环流状态。就整体气化、气机活动而言,心阳下降而温煦于肾,维持着心肾之阴阳相交、水火互济的和谐关系,才能有效地完成心之主血脉的机能。这是心之气化、气机运动过程的体现。
肺的气化、气机活动。肺在人体之整体气化、气机活动中,是以降为其主要运动形式参与其中的。肺气有升有降,但却以降为主要运动方式进行其气化、气机活动的。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其机能的发挥全赖肺的气化、气机活动的聚散和宣(升、出)降(降、入)作用。散则将水谷精微以及津液化为气并宣发之全身,聚则在元气的激发作用下,既能将吸入的清气与脾转输来的水谷精气聚合为宗气,又能将代谢后的水液肃降于下焦肾。
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但影响全身的气机活动,还体现在与大肠的表里关系方面,大肠为六腑之一,以降为顺,以通为用,然大肠气机之降,仍须借助于肺气的肃降之力,方能保持其虚实更作、通利下行状态。因此临床上常见到久患肺病之人,往往兼见大便秘结、排便不利等大肠气机不降、传导失职的病证,用降肺之药,常可收通利大肠之效果。
藏象理论中的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脏腑与奇恒之腑相互间的生理配合、病理影响,同样也依赖气化、气机活动予以维系,如脾胃同居中焦,是气化、气机活动的枢纽。脾为阴土,喜燥恶湿,主运化;胃为阳土,喜润恶燥,主受纳消化,脾与胃虽各有其气化的聚散和气机升降出入运动方式。但二者一阴一阳,燥湿相济,纳运结合,在中焦的气机升降出入运动中,脾主升,将胃肠受纳熟腐消化后所吸收精微物质上归于脾而达全身;胃主和降,把经过初步消化熟腐的食糜,借助其下降主力,转输到小肠以行进一步的精细消化吸收。胃主和降的意义不局限其本身,主要是影响了整个传化之腑的虚实更替和实而不满的生理状态。脏腑间的其他联系莫不如此。
整体气化、气机是各个局部机能的综合作用
各脏腑以不同方式参与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整体的气化、气机活动是各脏腑综合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维持脏腑间平衡的重要因素,正是脏腑及精微物质的气化、气机之聚散、升降出入运动,才构成了整体气化、气机活动的总画面。与此同时,这种由各脏腑组织构成的综合作用,在“神”的支配下,又是协调机体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保持内环境的和谐有序的重要因素。机体各部分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密切的合作,共同维持着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津液代谢过程中各脏腑气化、气机活动的相互配合,脏腑之间的气化、气机活动不但体现于两脏腑之间,更重要的则是多脏腑之间的配合作用。如津液的吸收、敷布及排泄过程,就是多个脏腑在气化、气机的聚散、升降出入运动中协调、配合作用的结果。津液代谢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其基本方式是聚散和清升浊降,是以肺、脾、肾三脏为核心,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完成的。
在津液代谢过程中,气化的聚散运动状态具有至关重要作用。生理情况下,肺、脾、肾、三焦气化之聚散对津液发挥着双向调节作用。散,可以使津液以无形之气的状态在人体表里内外输布,以发挥其濡润作用。此即所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之意。使代谢之后的水液,在各脏腑的气化作用下,分别聚合为五液(泪、汗、涎、涕、唾)以及尿液,或滋润孔窍,或排出体外,以维持机体水液代谢平衡。如若气化之散的作用不足,或者聚的作用太过,就会使津液凝聚为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可见,这些病理产物的形成与气化、气机失调关系十分密切。
阳气是脏腑气化、气机活动的动力源泉
太阳是所有生命体的动力源泉,而源于太阳的人体阳气也必然对于人的生命活动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也必然是人类生命运动的基本动力。阳气充足则生命充满活力,阳气虚弱则生命活力减退,阳气衰退则生命趋于衰老,这就是原文“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结论的由来(《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以说阳气的盛衰是决定人性命寿夭的主要因素。可以从阳气对人体的综合作用得以体现。
人体阳气的作用有: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促进脏腑机能活动的实现;是精、气、血、津液化生、输布、代谢的动力源泉;促进人体气化、气机活动,人体的气化活动也是在阳气的推动作用下完成的;温煦和推动形体运动,如“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就指出阳气具有养筋肉而使其柔韧,有利于筋肉骨节的灵活运动。否则,阳气虚弱,温煦、推动乏力,则会有骨节筋肉拘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