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谈“伏火”之源

尤在泾《静香楼医案》记载一案:“中气虚寒,得冷则泄。而又火升,齿衄等症,古人所谓胸中聚焦之残火,腹内积久之沉寒。此当温补中气,俾土厚则火自然敛。方:人参茯苓白术、炙草、干姜益智仁附子。”

为何方用附子理中汤加益智仁?可否辨证为上热下寒或寒热错杂?带着疑问去探寻“伏火”之源。

清代医家郑钦安《医理真传》指出:“世多不识伏火之义,即不达古人用药之妙也。余试为之喻焉:如今之人将火煽红,而不覆之以灰,虽焰,不久即灭,覆之以灰,火得伏即可久存。”郑氏用火与灰生动地解释了“伏火”的原理。另外,《医理真传》又明确指出:“脾土太弱,不能伏火,火不潜藏,真阳之气外越。”通过以上条文可知,导致“伏火”产生的直接原因是脾土太弱,土不制火。然而,火从何来?教科书告诉我们,肝、胆、肾、三焦内寄相火,源于命门,肝脏所出为雷火,肾脏所出为龙火。正常情况下,龙当潜于水中。肾脏阳虚水盛情况下,龙火变为妄动之火、上串之火,非热证也,亦非阴虚火旺,此当为阳虚水寒。

由此可知,“伏火”源之肾水寒,龙火不得潜,浮阳上越,至脾土,土厚火可消,土薄上犯君火。

郑钦安用附子、甘草比喻,指出:“热不过附子,甜不过甘草,推其极也。古人以药性至极,即以补人身立命之至极,二物相需并用,亦寓回阳之义。”附子温热,镇于肾位而“补先天命门真火”使土厚。对于甘草,郑钦安指出:“阳气既回,若无土覆之,光焰易熄,虽生不永,故继以甘草之甘,以缓其正气,缓者即伏之之意也。”

用方上,郑钦安主推二方,一为三才封髓丹,二为附子理中汤。土厚则使用三才封髓丹,其为固肾之要药,土虚则用附子理中汤,其为温运脾阳之方。以上二方,郑钦安皆从脾考虑而制,“伏火”治疗补脾为要。再回到文首尤在泾医案,此案当先辨为肾阳虚水寒证,再加脾土弱,龙火上越出现齿衄,治当以温脾肾阳气,水暖龙潜,益智仁引龙火归源。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活用经方治疗腹胀

下一篇:黄连膏外敷治甲沟炎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