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俗称伤风,是外邪侵入人体肌表而引起的一种病理反应。临床以恶风寒、喷嚏、鼻塞、流涕、头痛、全身酸楚等症为多见,或有发热,或有咳嗽,或见咽痛等。感冒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其发病之广,个体重复发病率之高,是其他任何疾病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感冒是万病之源,可诱发或加重原有的慢性疾病,如气管炎、肺炎、心肌炎、肾病等。感冒不是小病,要及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防止病情蔓延和加重。
感冒,早在《内经》已经认识到感冒主要是外感邪气所致,其中,风为百病之长,故多为风邪挟寒、热等邪而致病。如《素问·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临床常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全身关节酸痛。病因为外邪乘虚侵袭人体,郁而生热。如《伤寒论》所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张介宾认为:“人伤于寒而传为热病,寒盛则生热也,寒散则热退。”病邪之所以能够侵袭人体引起感冒,除与邪气盛外,与人体的正气失调有关。或是由于正气素虚,或是素有肺系疾病,不能调节肺卫功能而感受外邪。即使体质素健,若因生活起居不慎,如疲劳、饥饿等使机体功能下降,或因汗出衣裹冷湿,或餐凉露宿,冒风沐雨,或气候变化时未及时加减衣服等,正气失调,腠理不密,邪气得以乘虚而入。正如《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组成:紫苏叶15克,羌活15克,荆芥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
服法:上药浸泡1小时,武火煮开,文火再煮15~20分钟,取汁;加水再煎15~20分钟,取二汁,混匀,分2次服,4小时服药1次,取微汗,不愈再煎第2剂,仍间隔4小时服1次。一般1~2天即可痊愈。
功用:辛透散寒,化湿解表,扶正祛邪。
主治:普通感冒,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鼻塞咽痛。
治疗感冒时,应着重于散寒透热和恢复机体功能。组方以散寒透热兼以扶正,使寒散热退,正复邪除而病愈。药用紫苏叶、羌活、荆芥辛温散寒,化湿解表;柴胡、黄芩和解表里,清热解毒;太子参益气固表,扶正祛邪;甘草益气调药。药理研究表明,苏叶、羌活、荆芥、柴胡、黄芩均有解热镇痛、抗病原微生物和抗菌作用,对缓解感冒症状、消除炎症反应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太子参具有“适应原”样作用,有抗疲劳、抗应激、增强免疫的功能,提高病人的机体抗病能力,使“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调整机体免疫,达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目的。诸药合用,共奏散寒化湿、透热解表、扶正祛邪之功效。
加减若风寒化痰、壅塞咽喉,出现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牛蒡子以清热利咽,散结消肿;伴见寒热闭肺,出现咳嗽气喘者,加炙麻黄、苦杏仁以宣肺降气,平喘止咳;若为体虚感冒,或感冒失治、误治,日久不愈者,加黄芪、炒白术、防风以益气祛邪,固表止汗;伴见外邪犯鼻,鼻窍闭塞,出现遇寒即感、鼻流浊涕者,加苍耳子、鹅不食草以散风除湿,通利鼻窍;若为暑天感冒,出现头重身困、脘痞纳呆者,加藿香、陈皮、半夏以散寒化积,清热和胃;伴见大便干结者,加大黄以通腑泄热。
典型病例
孙某某,女,46岁,2012年11月3日初诊。
因忙于家务,睡眠不足,二天前晨起感受风寒,出现畏寒肢冷、头痛鼻塞、全身关节酸痛,在当地卫生室输液治疗二天,症状未见减轻,复现发热,体温在38.5℃~39℃间。舌质红,苔薄白,脉浮稍数。依据症状舌脉,辨证为寒邪外侵,肺卫失调。予辛透化湿汤治疗:
紫苏叶15克,羌活15克,荆芥15克,柴胡15克,黄芩15克,太子参15克,甘草10克。
上药煮水,煎服。4小时服药1次,取微汗,不愈再煎第2剂,仍间隔4小时服1次。并嘱其注意休息,汗后避风,多喝温水,饮食清淡,少吃辛辣、油腻食品,保持大便通畅。经服用3剂而告愈。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