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医常识医案心得正文

登革热的中医治疗

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是东南亚地区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因

一、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日至发病后3日内传染性最强。少数患者在热退后第3日还可从血液中分离到病毒。此外蝙蝠、猴、鸟类和狗等动物体内可检测到登革病毒抗体,可能为登革病毒的自然宿主,从而有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染源。

二、传播媒介

蚊虫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三、易感性

在新流行区各年龄组均易感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

临床表现

潜伏期2~15日,平均为6日左右。

一、登革热

1、发热起病大多突然,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热型多不规则,部分病例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呈双峰热或鞍型热。儿童病例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发病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可有感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发热期可出现相对缓脉。

2、皮疹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出血于发病后5~8日,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其他可有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重型登革热于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本型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二、登革出血热

1、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2、出血:出血倾向严重,有鼻出血、皮肤出现血大批淤斑,呕血、便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甚至颅内出血等。

检查

一、常规检查

1、周围血象登革热患者的白细胞总数起病时即有减少,至出疹期尤为明显;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也见降低,并有明显核左移现象,有异常淋巴细胞,退热后1周血象恢复正常。

2、尿常规可有少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有时有管型。

二、病毒分离

取早期病人血液,接种于白纹伊蚊细胞株(C6/36)、分离病毒后须经特异性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三、血清免疫学检查

用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有助于登革热的早期明确诊断。若在患者的血清中检出登革病毒抗原,亦可作为明确诊断依据。

四、反转录“RT-PCR”检测

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其敏感性高于病毒分离,可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及血清型鉴定,但技术要求较高,其特异性和可重复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其他

在登革出血热病例中尚可出现血液浓缩,出、凝血时间延长,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电解质失调,血白蛋白降低,代谢性酸中毒等。各种凝血因子轻度降低,纤维蛋白原减少,纤维蛋白原降解物轻至中度增加。

本病是由于感受“暑热疫疠”之病邪,当人体正气内虚,不能抗邪时便会得病,或先感受暑湿病邪,后为秋冬时令之邪所诱发。

“暑热疫疠”之病邪有它的特点:一是有明显的季节性;二是起病急骤,传变迅速。本病的全过程同其他温病有由表入里,有卫、气、营、血的共同规律。但由于病邪比较猛烈,一般卫分症状刚出现很快便传入气分,甚至气血两燔,或热毒充斥里外而呈表里俱热。临床所见很多病例微恶寒或不恶寒就出现高热。

暑热挟湿或伏邪内发,临床出现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心烦、口干不渴的病例也不少。因湿遏卫分,邪正交争而出现恶寒、发热、身骨疼痛、身重乏力等卫分表症。病至气分,因湿郁成热或湿热郁争而见身热汗出,口渴而不喜饮;湿阻中焦则呕恶纳呆;湿热火化迫血妄行则鼻衄、衄血、子宫出血等,热降心包则出现神昏谵语甚至昏迷。

总之,对本病的分析须着重于“暑”、“湿”两方面,注意“暑湿疫疠”为患,取其伏暑、暑温、瘟疫之病名,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

1、邪遏卫气(登革热轻型):

主证: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身疼痛,颜面潮红,肢倦乏力,口微渴,舌尖红赤,苔黄或白,脉浮数。

治法:清暑化湿,透表解肌。

方药:清暑化湿汤:藿香12克,苏叶12克,薄荷12克,桑叶12克,双花20克,连翘20克,滑石20克,竹叶12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泽泻12克,苍术10克,薏苡仁20克,扁豆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藿香丸、清胃丸口服。

2、邪阻膜原(典型登革热):

主证:寒战高热,继则但热不寒,头重痛,面红目赤,肢体重楚,脘闷纳呆,或呕吐,腹满胀痛,腹泻或便秘,小便短赤,舌红,苔白厚腻,脉濡数。

治法:疏利透邪,避秽化浊。

方药:疏利化浊汤。双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2克,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芩12克,黄柏12克,滑石20克,石膏30克,葛根30克,大腹皮12克,苏梗12克,半夏12克,枳壳12克,厚朴12克,甘草6克,水煎服。五福丸、枫蓼丸口服。

3、气营(血)两燔(登革出血热):

主证:壮热,头痛如劈,周身肌肉关节疼痛,口渴,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甚或昏谵,肌肤斑疹,或吐血、便血、衄血,尿血,舌红绛,苔黄,脉数。

治法:清气凉营,泄热解毒。

方药:凉营解毒汤。生地30克,丹皮15克,茅根30克,寒水石20克,紫石英20克,水牛角30克,羚羊粉1克,珠黄散1克,双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2克,血余炭12克,地榆炭20克,藕节炭20克,甘草6克,水煎服。清开灵、血宁丸口服。

4、正气暴脱(登革出血热休克综合征):

主证:身热骤降,面色苍白,大汗不止,四肢湿冷,烦乱不安,神昏谵语,斑疹出血,血压下降,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固脱,回阳救逆。

方药:生脉汤。人参20克,附子30克,肉桂12克,小茴香12克,吴茱萸12克,姜黄12克,黄芪60克,牡蛎30克,龙骨30克,五味子15克,麦冬15克,炙甘草12克,水煎服。生脉丸、参茯丸口服。

(山东省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曹元成)

咨询电话:010-87876186

↓展开全部内容

上一篇:《内经》温热病与阴阳

下一篇:黄连膏外敷治甲沟炎

返回首页

图文

相关

推荐

最新

站内直通车

首页常识特色保健养生论坛信息丰胸减肥名医药材书籍新闻文化偏方拔罐膏药刮痧火疗气功推拿药茶药酒药浴针灸美容老年育儿男性女性疾病杂症中药诊断医案词典医生医院问答药粥砭石足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