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4年开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开始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针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如何顺应社会经济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当前存在的基础与临床衔接、厚基础和强能力的问题,该院积极探索与实践,其教学成果“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已广泛运用于专业教学,为社会输送一大批高素质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更新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创建“四个教育平台、六大模块”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该院创建了“四个教育平台(大学生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临床提高专业教育平台、个性化发展教育平台)、六大课程模块(通识课+中、西医学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专业提高课+个性化教育课程”,其中中西医学基础课、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实践课3个模块为核心课程模块,并将临床提高课列入必修课。
注重“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专业培养模式,在促进中西医两种课程体系结合互补、融会贯通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实现中、西医临床课程一体化,缩短学生消化中西医两种知识结合的时间,同时在课程中明晰各病种中西医各自优势;采取中医院、西医院轮转形式,第十学期开展临床提高课,既缓解由于就业和考研对正常的临床实习秩序的冲击,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又使学生能更好理论联系临床,熟悉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优选方案,提高专业技能与水平。
2、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自主实用学习模式。创新性开展“自选式”学习模式改革,由学生根据个人发展目标及学习兴趣灵活选择临床提高课或科研提高课(临床提高课依托学院强有力的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实力开设骨科、妇科、肿瘤以及中医经典四个方向,而科研提高课主要依托国家级中医实验室),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了学生的个性,较好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体现特色性、自主性、实用性。
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增加研究性、创新性教学比例,强化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创建“六大模块”“三层交互”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注重以临床引领人才培养,突出创新与实践,创建了“六大模块”“三层交互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全程。“六大模块”包括见习、实验教学、临床技能训练、社会实践、科研训练以及毕业实习,而“三层交互”是指临床准入、强化及提高三个层次互相交汇;正是通过这三个层次交互与六个模块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富有特色的中西医临床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低年级开始进行见习、临床技能培训、科研培训以及社会实践等模块的培训。
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临床课调整见习与讲课比例,保证核心课程的床旁见习学时;中西医临床技能操作训练贯穿全过程,开设必修课“临床技能操作课”和“临床预备课”,分阶段递进式推进;在毕业实习前,将通过临床准入培训,包括基本操作技能、医患沟通等内容培训,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进入临床实习,把好实习入口关;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增加“诊疗思维训练”和“医患沟通”等临床教学内容,实施临床高级选修实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立全方位、立体化、渗透式的综合素质养成体系
突破“教学就是课堂教学”的线性教学观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创新与实践”,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融合、渗透与熏陶”,创立全方位、立体化、渗透式的综合素质养成体系,重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交际与沟通、科研创新、学习素质等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竞争力。如根据培养目标及周期,制定阶段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相应的实践教学及综合素质教育学分;依托科研实验室、教学实验中心等硬件环境及科研创新激励机制等软件环境,开展多层次、系统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构建开放式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体系;建立多渠道的能力培养资源网络,在校外建立了多个社会实践基地,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
经过9年的改革及实践,该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本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广东省优秀教学团队、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主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临床课系列教材11部;学生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水平高,综合素质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毕业生连续4年平均就业率为96%。
咨询电话:010-87876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