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学医学部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完成“联姻”,两院联合建立的北京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将开启中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让更多西医同道懂得中医,让更多的中医同道熟悉西医!”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在成立仪式上表示。
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是中国政府教育开办的第一所专门传授西方医学的学校,而西苑医院是国人创办的第一个国立中医医院。此次两者的“联姻”可谓强强联合,今后双方将致力于培养综合性的现代化人才。
创新西学中 提升科研水平
60年前,在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的当天,由中医研究院创办的第一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开学,开启了中西两种医学相互结合的先河。
60年后,中西医相互结合又迈上了新台阶,新成立的北京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开启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两个单位的联合教学也是对“西学中”及中西医结合的创新。
此次合作的创新点还在于高等学府与中医院联合开展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院长唐旭东表示,西苑医院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老年病等方面具有优势,而北京大学医学部具有很强的医学科研能力。“我们会共同研讨设置课程,选派西苑医院名医作为授课老师。一方面联合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搭建平台,让中西医专家有更多机会交流,中西医共同研究疾病,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唐旭东如是说。
此外,双方将进一步加强科研领域合作,如共同完成课题研究,加深科研人才交流。“我们将发挥科研资源整合优势,弥补中医人才短缺的现状。”唐旭东强调,此次合作将明确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联合持续攻关,重在实现科研问题中的突破。
“通过60年的临床经验,我越来越体会到中医是不断充实的科学。所以我们不能拿以前的眼光来对待现代医学,要提高整个学科的水平。”北京中医医院教授、名老中医柴松岩认为,可以让更多科研成果像青蒿素一样,具有本土特色。
增加中医临床教学 提升治病疗效
“我们要招的学生既有学西医的,也有学中医的,西医专业毕业的学生可以系统地跟随名老中医进行中医理论学习,除了在北京大学课堂授课内容外,将增加在西苑医院的临床教学内容,这样设置临床实践课程,会加深他们对中医的学习;而学中医的学生来这里学习,可以学到现代医学知识,保持他们的与时俱进。”唐旭东介绍。
对于为何会选择增加中医临床教学内容,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说:“中医既包含了和现代医学在思想方法和应用上吻合一致、可以结合的内容;也包含了从根本上与西医不同、目前的现代医学尚无法理解、解释、却又行之有效的内容。”
他认为,在研究生阶段能够系统地进行中医临床实践,将有助于提高他们对中西医结合的深入研究和灵活运用,提升他们在临床中以及一些重大疾病的判断和诊疗。对于中医、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应该全面看待不能走极端。对于基础和应用、理论和实践、药和医、 “自由探索”和“集体攻关”、中医和西医的研究,都应该得到鼓励。
张伯礼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将是“以需求为导向,以疗效为核心,提高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的统一。以此合作后,切实以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整体提升中西医结合防治疾病的能力。“现代化的中医药仍然是中医药;中医与西医的结合,融两种医学的长处,将是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张伯礼说。
联合培养研究生 提升人才水平
随着中医药事业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让科研人员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提高原创性贡献等问题接踵而至。
此次北京大学医学部与西苑医院的合作,就是本着提高科研人员研发水平的目的,而双方首次联合培养选择的将是研究生。北京大学医学部中西医结合学系主任韩晶岩表示,双方主要联合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待今后条件成熟时,再开展本科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开发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但是,二者结合将如何实现协同创新培养人才?张伯礼认为,我国应该更加注重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原创性贡献。“现在,两个单位联起手来加强人才培养,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真正达到了优势互补的效果。在完成科研的同时,把兼通中西医知识的骨干人才培养出来,这是更高层次的研究成果。”张伯礼说。
“重大疾病是威胁民众健康和影响医疗费用的关键问题。中医药的科学研究需要聚焦于重大疾病难治环节,提出中医辨证的依据、临床疗效的证据、有效方药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相关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产出有中医特色的诊疗技术和药物等。培养高水平的中医和中西医结人才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保障。”韩晶岩说。
他认为,双方的合作是对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将有助于健全中医和中西医结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促进高水平中医和中西医结的临床和研究人才的培养。(中国中医药报)
咨询电话:010-87876186